如果有一天被阿拉丁神灯砸中,有个神跑出来说,我可以帮你回到20岁,你去吗?停顿三秒,我会拒绝他,毕竟,现在一切,都挺好。用安可的话说:妈妈,你现在是最幸福的。
对呀,总结得多到位。再者说了,摸爬滚打过来的十年,哪能说不要就不要?毕竟那还承载着爱情,友情,迷茫的青葱岁月。
今天晚上个战小组会议比原定时间增加了一个半小时,差点开成了“女人30+,人生还有什么可能”主题会议。一个月前,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是“女人30+,人生,还有什么可能?!”现在是,“女人30+,人生,还有什么可能?(好奇呀)”
当初30岁的时候,非常期待能有一个仪式感的生日,与过去告别,迎接未来。很遗憾,30虚岁搭着老公的生日顺带一起过,30周岁的时候,额,没有印象了,大抵就是略过了吧。或许这就是症结所在,总期待一个仪式就能开启新的旅程,但事实是,新的旅程和变化绝对不是许个愿望就能实现的。它本就是众多实质性的铺垫而非单纯的意愿才能促就的。
前几天和茵然聊天,说我们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辈。稀里糊涂的长大了,读了各种书看了各种公号,被告知那样长大是有伤痕的,不幸福的,然后对号入座地去忧伤,去疗愈。(挺磨人也挺耽误事儿的)于是,肩上承担着尊老爱幼,中间顺带学着爱自己重任,眼神里透着一种壮士断腕的决绝,就要出发去拯救世界了。画面感袭来,特有堂吉诃德的范儿。
兜了一圈,遇到一位身心灵的老师,她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再兜一圈,内心说,好啦好啦,别玩了。其实,你就是自己幸福与否的裁判,其他人说了都不算。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于是乎,我在30岁+,于兵荒马乱中披荆斩棘,重新取回了寄存(遗弃)的生活自主权。
积极主动地生活,是对自己生而为人的尊重。
高中哲学课本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区别于动物的本性。
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就是人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做选择。明白这一点,就不会特别消极。即使是一些看似委屈、逼不得已决定,也一定是你的善良发挥了作用,为其他的选择腾出了空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坚持以积极主动为导向。
定目标
之前一直不喜欢立目标,毕竟都实现不了。缺乏反向思考的时候,被未能执行目标的挫败感击溃得节节败退。每年节点上定的目标都沦为了日后扇自己的耳光。反向思考一下,也可能是目标本身出了问题。泛成功的目标,被看穿未能结合现状量身定做,被大脑嫌弃了。
目标是灯塔,只是埋头苦干不看路,容易钻进死胡同里。订立合理的、可实现的的目标才能真实地发挥作用,校准行动的方向,才能在枯竭的临界点,找到一座加油站。
修炼底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对学生说的话。仔细想来,这个在个人实现成功的方面也是真理啊。以前只是模糊地认为一个人做一件事的优秀会复刻到其他很多事情上。比如我的领导,不仅领导能力强,交际能力强,连做菜都是好吃的。后来知道了,我看到的是果。果在变,因不变。而因就是他们的精神架构,学习能力强,拥有说干就干还得干好的行动力和自我要求,愿意延迟满足(因为他们看中的未来而不是现在)。果是学不来的,因倒是可以对标学习。底盘扎稳了,才能秀出好的招式。
善于利用工具
使用工具,也是人类了不起的特征。东方哲学神秘、深奥,任你抓头挠头,修炼大半生也不一定能撬开木脑壳。倒是西化的一些思想,总能以具象的工具呈现,提供了一些抓手,立刻可用,助你登上山峰,再与孔孟之道的遥远相望,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共性的问题,个性的解决
每个人都不可复制,但是问题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性的问题,搭载不同的个体,就额外增加了解决的难度。百度不到的答案,或许就在你的心里。毕竟,你最了解自己。解决问题需要的装备:一颗脑袋一张嘴,两只胳膊两条腿。头脑风暴一下各种解决方案,根据可行性筛选一下答案实践再反馈,bingo,我相信,你一定会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的。
按下暂停键
状态不好,心里很丧,那就暂停一下吧。做点家务,认真地洗个脸,带着正念品尝一个橘子,玩一玩孩子的玩具,亦或是躲起来不见人,好呀!现在的人生常态是不断地按快进,等不及耐不住,迫切地想早点儿知道结果。代价是鸡失去了在林子中找虫子的乐趣,人也失掉了闲时和悠然。适时地按下暂停键,虽然清单不高兴。但就像小时候,偶尔坐地上耍一个赖皮,又何妨?
作减法,聚焦
凹凸镜之所以能够借点阳光就灿烂地点着纸张,就是因为聚焦在一个点上。欲望太多的时候想想八爪鱼是否可以八只触须同时抓东西还是八只触须共同抓取一物才有效。以前说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孵化小鸡,必须得挑一挑,毕竟老母鸡罩得住的蛋才能孵化!有舍才有得!况且,有些东西本就是欲望的幻想。
内驱力
内驱力与成就的关系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难以辨别因果关系。但是,内驱力内驱力,向外找肯定不合适。当生命被赋予内驱力时,就不再是靠加油的发电机而是一台永动机。内驱力给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让人不断前进。如何培养自己的内驱力?问问自己的内心吧,深挖力量的源泉,锁定它。
落地
好的计划如何才能落地铿锵有力而非摔的皮青脸肿?按照四象限原则,要事优先!再借助《稀缺》的建议,将重要非紧急做的事拉入管窥范围。协调好资源,干就完了。
女人30+,家庭、孩子、工作、自身成长蜂拥而至。梳理时代的长河,竟然没有丰富参照对象,有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苍茫感。但是,转念一想,呀,这不是创世纪吗?!咱做好了以后下一代人不就有对标了吗?借用阿果的话总结全文,咱长孩子那么多岁,咱先活给孩子们看,以后即使脚步蹒跚跟不上孩子们,但是精神可以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