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的画像来看,他似乎是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木讷的人。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年少轻狂,说话口无遮拦,而且肆无忌惮,因此得罪了不少亲朋好友,甚至是皇帝。
言辞激烈,得罪朋友
年轻时,曾国藩喜欢直来直去,喜欢与人争辩,不论学问还是时政都喜欢说说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大家意见一致,他高谈阔论,侃侃而谈,很是得意,一旦意见不合,非要直着脖子,争个长短。
有一次好朋友窦兰泉来访,曾国藩很是高兴,和他谈论义理的问题。这本来就是一次纯学术的讨论,大家各自表述自己的观点,思想碰撞,提升学业。可是曾国藩并不这么看,讨论时候,他极力卖弄自己的才华,说了许多骄傲自大的话。
窦兰泉并不认同曾国藩的观点,争辩了几句。这下曾国藩更来劲了,一再出言为难窦兰泉,把一场纯学术的讨论,弄得跟市井粗人抬杠一样,而且还抱怨窦兰泉不虚心。就这样两人不欢而散。
当时的曾国藩自视甚高,而且名利心很重,每每这种学术讨论都要标新立异,处处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为自己争取名声。其实恰恰相反,许多人见曾国藩讨论问题,言辞激烈,已经超出了学术的范围,不和他来往。他的一些奇谈怪论,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此根本站不住脚,这样好名声也就无从谈起了。
肆无忌惮,惹恼皇帝
1851年,咸丰皇帝刚刚登基,就遭遇了太平天国起义。南方许多省份陷入战乱之中,朝政更是一片混乱。
当时的曾国藩正在翰林院做编修。翰林院是曾国藩这样的科举人才梦寐以求的地方,本来有些娇气、好说大话的曾国藩更是志得意满,在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就给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批评他眼界太小,喜欢做表面功夫,而且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曾国藩这些话先不论对错,单单就是针对皇帝而言,也显得太过激烈,而且缺乏尊重,何况咸丰皇帝还只是刚刚继位的皇帝。
果不其然,咸丰皇帝看了曾国藩的奏疏,大为恼火,当着群臣的面,把奏章扔在了地下,而且还要治曾国藩的罪。
好在有几位军机大臣出面为曾国藩求亲,这才让他逃过一劫,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曾国藩了。
痛改前非,切忌多言
曾国藩能够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
那一年,曾国藩的父亲做寿,朋友郑小珊前来庆贺。这本是一件喜庆的事情,可是曾国藩又一次犯了多言的毛病,在郑小珊面前夸夸其谈,说到高兴处便有些得意忘形。
郑小珊非常不快,寿宴还没结束就拂袖而去。本来喜庆的事情,弄得不欢而散。曾国藩非常懊悔,深刻反思自己犯了三个大大错误:一是太过自以为是;二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三是喜欢狡辩,甚至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
这以后,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戒多言,而且常常劝诫兄弟、子侄、弟子要戒多言。戒多言之后的曾国藩,变得更加沉稳,从而成为名满天下的中兴名臣。
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多言之人,往往少思,这样肯定会出错,而且多言也显得不够谦逊,容易得罪人,因此我们要像曾国藩学习,戒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