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读书突然有用了!
我家有很多书,目测两百多本吧,不过,大部分都是我老公买的,他看的书很杂,喜欢文史类,社科类和科幻类的书。
在去年的元宵节之前,也就是2016年2月,我是很少看书的。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老公买的那么多杂书,我就算看了也记不住;励志类的书,道理说来说去都差不多;工具类的书,我还不如去百度呢~;烹饪书,就买回来的当天翻了翻有什么好吃的~。
所以,我很少翻我老公的书,我自己也基本不买书。
唯一能阅不释手的,就是各种小说了~
2016年的春天,因为身体的原因,在医院躺了一周,无所事事,于是开始看小说,东野奎吾的几本经典小说,《白夜行》,《无忧杂货铺》,《摆渡人》,在那几天都看完了,还有《焦虑症患者》、《第七天》。
后来出院了,又接着看,基本上把微信读书上东野奎吾的小说都看完了。还看了纸版的三体,下乡养儿(这本书是有关育儿的,书中的方法对我后来在鼓励我娃的时候非常有用)和几本都市爱情故事类的小说。
这个阶段,书对我来说,只是打发时间和追随小说情节满足好奇心的工具。但也收获很大,比如在人性的分析,焦虑症患者的认识和治疗和育儿三个方面。
第二个集中阅读的时间段,是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因为参加了趁早的百日读书20本活动,所以又开始主动的看书。这次,我在老公的书架上,挑了几本我感兴趣的书,又买了一些新书。
这个阶段,因为有个数据化的目标,所以比较有动力,现在回忆起来,我只记得其中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是一部经典小说《人生》。为什么记得它?因为我只写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所以,一味地追求速度,但是没有总结和输出,很快就会遗忘所阅读的内容。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什么才叫真正的看了一本书。
以下是《人生》的阅读笔记。
第三个阶段,应该是从5月份开始参加百日营,一口气按书单买了很多书,但其实没看几本。这个阶段开始,买了很多精进类的书。
每翻开其中一本,看完前几页,呀,书里说的好有道理呀,总结的好精辟呀。
然后,放在一边,不再拿起。
所以第三阶段第一批书基本算是没有看过。
买了那么多书,我老公挑衅的问我,你看完了几本?
给他一个大白眼~
然后找出最薄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开始慢慢啃,真的是看的很慢,差不多一星期才看完,那是六七月份的时候吧。但是我现在还大概记得书中的一些内容,当时一边看书一边把自己代入书中情节,心想,如果是我处于纳粹集中营那样绝望的环境中,估计早就自己狗带了~
后来上了8月份的思维导图线下课程,老师说:如果你想要了解某个专业或者领域,就找出10-20本这个专业的经典书籍,集中认真阅读和总结归纳,就能了解80%的主要内容了。当时突然觉得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
然后又看了老师写的思维导图实战手册一书,发现里面好多干货~太实用了~
后来我想在学习群里把自己学到的思维导图入门技巧分享给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两本不同作者写的思维导图书,认真分析它俩的章节框架,对比和归纳总结,做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分享文稿,再结合XMIND的软件使用心得分享给大家,没想到得到了大家的很多肯定和鼓励。
这个时候,我真的体会到了,书是很有用的!~
也许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习惯了上网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但同时,又在辨别知识的可靠性上花了很多时间。这个时候,翻阅一本好书会带给你更踏实的收获。
第四个阶段,应该是9月底了,国庆假期,我一共休了12天,所以我带了两本纸质书《人性的弱点》和《跃迁》和我一起回老家。看完了人性的弱点,跃迁也读了一半。
这是我第一次在出远门时把放入行李箱的书完整的看完了~以前都是一直放在行李箱中从不拿起,就是给自己制造一个爱看书的假象而已~
这12天,还在微信读书上,看完了《富兰克林传》、《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别说你懂思维导图》这三本书的电子版。
说实话,我也很羡慕读书读得很快,并且还很有收获的人。
但是我看得很慢,注意力还总不集中。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会看右下角的页码,看看还剩多少页,想要尽快把书看完。这样有时候反而会有点焦虑,不想再看了,就索性刷刷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调整好了,再继续接着耐着性子看书。
看到很有共鸣的语段,会划线标记下来,最后再一起整理。看书的过程中,边看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想想书中说的是否有道理,遇到吻合的点,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原来是这个意思!~
比如《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上有很多朴素的本质道理,以前虽然也看过很多类似的道理。但是看了BELLA写的读书笔记,突然觉得书上道理万千,只有为己所用才能体现书本的真正作用。
最后,不可避免的要说到,出门要上班,回家要带孩子,还有饭局,社会活动,哪来的时间看书呢?
挤挤总会有的嘛~(老司机们不要想歪了,我说的是时间!(˃̶ᗜ˂̶)✩)
关键是你为什么要看书~!
以下是吃老本的作业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