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空王所显现,大成至尊圣先师,
十哲贤士七十二,三千弟子所集语。
我今习诵思惟故,愿于心行而得一。
【01】学习《论语》也好,学习《大学》也好,学习《中庸》、《易经》、《老子》也好,绝不同于学习一般的学问。读这些书,也绝不同于读小说散文,更不是读报纸上的花边新闻。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急躁,心静不下来,不能融入到所作的事情当中去。做事情总想找一些捷径,譬如学习古文,书店中的书架上的注释本、文白对照本很多很多,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士,还是有志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士,都想仅仅通过古文的翻译就想掌握古人的意趣,尤其是古圣先贤的思想。窃以为这样做,有许多的不可。
【02】读古文第一条,必须心静;第二条,必须反复思维。就象品茗,要细品慢酌,不断回味,香气香味才能出来。读古文也是一样,如果想速成,我看是没办法。读古文是造就君子的途径,速成出来的只能是似君子,或伪君子。
【03】《论语》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特别是学习古文应该学思并重,不可偏废。
【04】在《大学》的开篇中已经把学习阅读的方法告诉我们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止定静安,这四个字的意义实在不好区分。我现在做个譬喻,来表达这四个字所表达的状态。譬如我们开车,前面就是悬崖,悬崖就是止,我们知道前面有悬崖,就是知止;这时候我们踩刹车,这是定;车停下来了,这是静;车一直在那儿停着,这叫安。又譬如,我们读《论语》,读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般情况下就读过去了,没有疑问。如果突然想起来,整天学来学去地不断地重复学习有什么意思?就会产生疑问,于是停下来,反复思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产生疑问,这是知止;停下来不往下读了,这是定;这时候吸一口气,让心平静下来,这是静;保持静的状态持续一会儿,这叫安;这时候开始思维,圣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别是老糊涂了吧?进而想,圣人毕竟是圣人,怎么会糊涂呢?肯定是我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样不断地思维反复地想,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得出定解。噢,原来开篇第一句话,是教导我们怎样学习《论语》。学了以后,要用,用才会产生喜悦。习,是用的意思,不是复习的意思。我们学了《论语》,就要照着《论语》的教导去做,学以致用,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共同探讨学习,不也是很快乐吗?对于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人不知而我也不隐藏隐瞒,不也像个君子一样吗?
【04】所以学习《论语》也好,《大学》也好,首先要知止,而后要定静安,然后是反复思维(虑),最后才能得。事实上是得无所得,当你学到的东西与你融为一体时,不可能再失去或者忘记,所以是无所得。因为如果有所得,必有所失。现在的学习方法,多数是得失学习法,无论你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的东西,一旦走上社会,多数知识都已经忘记。
【0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习一定要有重点,要知道哪些是本质的东西,哪些是现象的东西,哪些是因哪些是果,要知道先后次第,这样才贴近于学习之道。如果颠倒次序,那就是背道而驰。一定要次第修学,这样才能趋入大学之道。
【06】《论语》之所以是一条一条的语录,就是便于我们去参究。就象禅宗参话头一样,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当思维力凝聚在一点爆发时就会产生悟解。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不过而已。成年人应当如此学习《论语》,继而照此悟解去行去做。
【07】儿童学习《论语》,则不应跟成年人一样。儿童学习《论语》,应注重音韵声调,习于念诵。由此调节气息,顺应自然生长之道。音韵应于五脏,声调彻于六腑。由正确念诵故,调和于内,舒之于外,长养先天正气,固本正源。今之朗诵,多违此道,只知扯着喉咙大喊大叫,伤气伤血,于儿童生长发育实则不利。因此儿童读经不可不慎也。
【08】由念诵故,声音彻于耳根,意念植于心识,自然记于内心深处。虽然忆之不得,好像没记住,但逢于外缘时,自然现于心中,或诵之于口,或流之于笔,照章而行,落于实处。所谓逢于外缘,就是在后来的生活上和工作上遇到跟语录相似的情景时。
【09】那么成人是不是不用修诵呢?非也,成人亦当多多修诵。修诵理其气,思惟正其心,所谓格物致知也。由诵习故,意念纯净,身心端正,所谓意诚心正身修也。是以能无大过,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