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小组中,有人提问说爱哭,也提到她是家里老大,家里活都是做姐姐的干。她的提问就触发了我很多感慨,我也是家里姐姐,从小干很多活,也是天天做饭、喂猪和下地等。
我觉得自己爱哭主要是妈妈不允许哭,对于哭妈妈不仅不接纳,还会指责。哭的时候被训斥:不能哭,憋回去,哭什么哭……甚至还会被打一顿。
到了初中再挨打,就是不哭不闹不跑,妈妈随便打,打的再疼,也是不动。
这样我长大之后是不是就不爱哭了,不会哭了,也没有。
榕榕在幼儿园大班时,举办母亲节感恩活动,当时我怀着豆豆,在音乐下,小朋友给妈妈的敬礼,感恩,还有拥抱,我哭的最稀里哗啦,甚至奔溃。
榕榕吓的不知所措,也跟着哭。我很难受,特别想把泪水憋回去就是憋不回。
太难受了,至从这个节目后,我和榕榕几乎没有再没有过母亲节。
我自己都不敢再经历那种难受和各种委屈,榕榕呢觉得好像做错什么事情的,触动了妈妈的伤心,她也受不了我这种奔溃、没完没了的哭。
去年了花了980元上了两天体验课,当音乐响起,妈妈的训斥声响起,她指责的话语,训一顿,甚至听着声音感觉她就在打我,踢我,我心里全部是委屈。
在委屈里我一直没有敢放肆的哭,只是压抑着哭啼,觉得为什么我是姐姐,就要承担那么多应该做的事情。
我父母很少满足我的需求,导致我小时候是有委屈的,这部分委屈成年之后才被看到了。
父母没有办法满足的期待和需求,导致我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就有很多期待。
在老公那里,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到,觉得在家每天带两个孩子这么辛苦没有被理解。
在孩子面前我也有委屈情绪,无条件满足孩子时,小时候是没有人满足我的。我现在满足孩子,我的需求经常得到不到满足,也很难被满足。
今天端午节第一天,在商场逛时,豆豆想去去看水,榕榕想去玩具店看各种娃娃。榕榕想去服装店,豆豆要不停地坐电梯。
我想去吃饭,豆豆想去超市,榕榕想看表演。需求很难一致,即使我满足了一个,另一个没有满足也是很难受。
面对两个随时有要求,希望随时被满足孩子而言,是有挑战的。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写到孩子有两个方面需要被满足:需求和感受。
满足孩子之前先满足父母的需求,可是看了书这一部分之后,我觉察了自己的需求:吃饭、休息和睡眠,发现90%情况下我都满足不了。
我自己尚且不能满足,自己的委屈情绪再次出现,特别难受。豆豆已经被我培养的特别有自己想法,特别有力量,想做什么就会去做什么。
我的需求在拉扯着我想自己说了算,我想休息时,豆豆要求做游戏;我想吃饭时,他要求陪着看书;我要睡觉时,他要求喝牛奶。
我发现我和孩子有了权利之争,在特别难受中,让渡了自己的主权。
后来觉察到后,我觉得自我的需求不能满足下,可以处理这部分情绪。
我觉察跟孩子互动中的那份难受、烦躁、委屈和难受。
我决定先看到自己的感受,再看到孩子的感受。自己的需求不要去满足,因为几乎满足不了。
如何正确表达委屈呢,我发现小时候连表达的欲望都没有,因为无数次鼓起勇气表达,都被父母粗暴地打断了……
至于长大后,所有情绪都试着自己消化,消化不了的,变成一场大爆发。
无法表达情绪的结果,就是情绪化表达一切。一个不会表达情绪的大人,一定曾经是一个不敢表达委屈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连表达的欲望都是缺乏的。
委屈是小孩子的情绪,是我的内在小孩没有被看到。
作为一个成人,我愿意去抱抱Ta,告诉Ta虽然需求没有被满足,我却看到了你的委屈和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