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直解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直解】程颢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
有人就程颢的话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这个说法也没有问题。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是这天理,就是我心中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天理不只是不可偏离,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偏离的。世间万物,所行者都是道,所用的都是功夫。”
注
鸢飞鱼跃:
《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讲,君子之道既是显著的,又是隐微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大到治理天下,小到一念之诚,无不是天道所在。
君子之道在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所谓父慈子孝、夫妇和睦等,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但是老百姓不一定会知道“中庸“”仁义“等这些名词。君子之道的基础在于人的良知良能,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这是基于人类社会演化自然形成的。比如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猴子也是这样的,猩猩也是这样的。这种母子之情,不需要哲学家去定义,不需要法学家去规范,是自然而然的,每一个母亲自然爱孩子,她不需要考虑应不应该,爱多爱少的问题,母爱本来中庸。
君子之道在士大夫的化育万物的事业上。文王,说自己”望道之未见“,即使是圣人,对于中庸之道的探索也是没有止境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道的广大、精微、高明之处,已非言语所能形容。
《诗经》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自九天之高、至五洋之深,都是天理流行。所以说,君子之道,不离百姓之日用常行,而又充塞于天地。
必有事焉:
《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修身在于时时刻刻用功,不预期效验、不疏忽懈怠、不揠苗助长。
一辈子问心无愧,坦坦荡荡,自然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如果平时不用功,任由私欲横行,自然悔恨慌张恐惧,遇事时强做镇定是做不到的。
笔记
程颢讲子思说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跟孟子说的“必有事焉”的意思是一样的。
为什么是一样的,就是天道无所不在,良知无时不明,时时处处皆是修身用功处,时时处处皆是良知发用时。道须臾不离,一息一念都致良知,自然此心光明,自然时时呈现本心之乐,自然活泼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