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书
这本书参考豆瓣地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95993/,封面是下图。
我的评价
看了一下豆瓣上的评价读书观点都说该书是一本可以用数百字就搞定的书,而作者却洋洋洒洒写成了一本300多页的书,表达的观点也就那么几个,真是有点儿堆字卖钱的味道。
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观点,原因是这本书提出了一些更加深入,更加真实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与我们常识不太相同,作者为了论证这些观点用了非常多相近的事例,做了大量的统计分析,还有很多科学实验来论证,正是这些大量重复的举证让我觉得“真实可信”,这体现了西方学者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这正是我们东方学者缺乏的精神,作者表达的这些观点可以升级我们的认知值得一看;缺少细节的观点提炼直接抛给你,就好比是微信上的鸡汤文,看得时候觉得非常有道理,如获至宝,但是时间一长你脑子里啥也没留下,而这种系统、详实,重复的书会不断加深你的印象,让你更多更深入地吸收书中的养分;
所以我的总结是本书适合那些希望了解如何成为某领域大师方法的人,讲清楚了原因和方法,真实可信,让我们更新了并不严谨的传统观念。
成功=99%的努力+1%的天分
我们了解很多牛人的案例,身边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印象:“遗传基因、天赋和智商等先天因素对成功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你不是学xxxx的料,别浪费时间了”,“我不是xxx的料,放弃这样的痴心梦想吧”,这些传统的印象给多数人关上了更多可能性的门。
本书对“莫扎特”,“自闭症奇才”,“帕格尼尼”等天才案例的进行深入剖析,透过这些“天才”传奇故事的表面现象,让我们近距离深入观察他们,这些天才的成功背后都是有超出常人的练习,只不过他们有的人因为父母的原因更早接触到某个领域,更早体会到某个领域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加之父母正确的培养和训练,比一般人更早进入长时间的刻意训练;自闭症奇才的例子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也破解了,不是所有的自闭症孩子都能成为奇才,只有那些将注意力放在某件感兴趣的事情上,反复研究和练习的自闭症孩子才能在某个领域成为奇才。
然后通过科学研究分析智商和练习两者哪个因素更加重要?英国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国际象棋棋手的智商与成就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加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以开始在智商或者其它才华方面稍微优势的人。
研究人员又对音乐、科学、网球等领域的人员进行研究基因对成功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没有发现基因和成就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某些基因确实可能会让人对某些领域更加感兴趣,更容易在这个领域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或者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在这个领域,能够更长时间在这个领域上专注,这都是有利因素,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最终结论是:练习是决定某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者行业中最终成就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如果基因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它们的作用会慢慢消失。
总之,本文是在更新我们对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的认知。破除我们传统的错误观念,例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天生就是xxx的料”等等不够严谨的观念,基因、天赋、智商都不是对成功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们在初期或多或少对成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长远来看还是因为长期的刻意练习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得出最重要的结论是:成功=99%的努力+1%的天分。
想要成功的第一步是解放思想,坚信只要长时间刻意练习就能成功。
刻意练习是最有效的练习方式
通过史蒂夫记忆数字的案例,各领域杰出人物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对刻意练习原则的运用,是为任何行业或领域策划和设计训练方法的最佳方式。
有目的地练习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有什么进步,这就是比较著名的想要成为专家“一万小时定律”存在的不足,如果只是不断的重复自己已经不能再熟悉的经验,那么即使练习一万小时也是没有用的,就像我们经常说有些人工作了10年,依旧和工作2/3人的经验技能上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激情上还要差很多,就是因为他只是将自己的经验重复了10年,一个经验用10年当然不会有提高。
有目的地练习就是要不断设定新的目标,每个阶段都设定相应的目标,通过练习达成目标后,再设定新的目标,对练习方式和方法,学习对象都要做适当调整,以便于能够达成某个目标。
所以有目的地的练习有以下这样的特征:
有目的地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这个很容易理解,没有目的的练习就是浪费时间,没有航向的船在大海上随风飘荡,努力再长的时间也于事无补。所以这是针对“一万小时定理”的有效补充,例如每10个小时要设定一个小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如果不专注则练习效率非常低,那么你可能要花两万,三万甚至更多万才能成为专家;另外一方面如果不专注,则有些非常有挑战的目标,就根本无法突破,让你更快的达到瓶颈,则可能根本无法成为专家。
有目的练习包含反馈。
没有反馈就没有提高。只有针对自己的练习,努力结果做审查,提出改进意见,然后练习者进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
有目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舒适区”这个概念现在非常流行,当你在某个领域非常得心应手的时候那说明你真停滞不前了,必须思考走出舒适区的方法和手段。
刻意练习黄金标准
有目的地练习可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方法,而“刻意练习”是特殊的一种有目的地练习,他在有目的地练习基础上更加进一步,两者的区别和练习是:
刻意练习与其它类型的有目的地练习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上存在着差别。首先它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作业的导师。
刻意练习的特点有以下这些: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它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有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造就卓越的表现。
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从刻意练习的严格定义来看,符合刻意练习定义的行业非常少,仅有音乐表演、体操、国际象棋、芭蕾等少数行业,而大多数人从事的事业并没有成为刻意练习定义的行业。那本书是不是就对我们不适用了呢?当然不是,要不然这本书就是一个小众书了,对多数人都没有价值。本书提出一个观点是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运用刻意练习原则,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表现,并且能够发展这个行业,通过努力可以探索出该领域刻意练习的方法,最终可能发展出要给一个新的符合刻意练习定义的领域。
运用刻意练习原则的步骤:
识别出该领域的杰出人物。
找到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差别。
最佳方法是找到一位导师。
最后作者用多个理由来证明“一万小时法则”的错误。给我的启示是任何易于简单的,易于传播的口号,观点都是不严谨的,因为它太简单粗暴了,它的目的也许不是为科学严谨的阐述观点,而仅仅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知道并且记住这个观点,你可以理解为它仅仅是这个观点的“代名词”,真正的含义并不是它的字面意思,而肤浅的人往往会被表面意思所误导。
“懂得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是因为理论和实际脱节了。讲了这么多道理,那么我们如何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运用刻意练习原则,让它真正发挥价值,让我们做工作和生活的人生赢家呢?接下来作者分别阐述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的具体方法。
我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
软件架构专家
目前我从事的职业是软件开发和设计,我的目标是成为杰出的软件架构专家。那么在这个领域我该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帮助我更有效地达成这个目标呢?
一、找到当前公认的“最杰出的软件架构专家”。
我觉得最杰出的软件架构专家应该符合这样一些特性:
1.他们往往主导设计并实施非常成功的软件项目。这些软件项目应该是世界上或者国内具有最复杂的业务或者技术。比如电商方面的:阿里巴巴、亚马逊;金融方面:蚂蚁金融;搜索方面:谷歌、百度等;社交即时通讯:facebook,微信和QQ等。
2.
二、分析他们和普通的人存在的差异。
三、找到缩短和他们差距的练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