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一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集大成之作,意大利人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与此书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秦之后历代的王朝,虽然明面上不说,但实际上都以此书作为统治理论的基石。
韩非子为统治者献上的统御之策,主要有三点,一是法,二是术,三是势。在这三者之中,势最为重要。势,就是权力、权势。法令齐备,治术高明,如果没有权力做后盾,法令就如鱼没有水,术就如缘木而求鱼,一切皆是空谈。
韩非子在《功名》篇深刻的指出,一个人有才有德,但如果没有权位,也不能够制服不肖的人。把一块木头树立在山巅之上,就能俯看万丈深渊,这并不是这块木头有多么高大,而是因为它位置高。夏桀是个大坏蛋,但天下人不得不听他的,因为他大权在握啊。尧是个圣人,但他在民间的时候,连三户人家都管不好,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他没有品行,而是没有权力啊。巨石虽重,有船装载着就能浮在水面上,钱币虽轻,没有船却要沉入水中。权力就如船,能承载起本该下沉的东西。为什么天下人在君主面前必恭必敬?因为他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死啊!
权力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秘匙,因此,权力绝对不能与人分享,连自己的妻子、儿子、兄弟都不行,更不用说别人了。宋太祖有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但宋太祖一世英名,却犯了个错误,他太信任他的弟弟,把大量的事情交结他去办,使弟弟掌握了大量的权力,结果烛影斧声,自己不明不白忽然死去了,他的弟弟继承了帝位。
曹操大有功于汉室,被封为魏王,有人劝他交出兵权,辞去宰相之位,就国安居,一定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曹操说,这怎么可以,我一旦交出兵权,恐怕立刻被仇家谋害,与家与国都没有好处,我怎么能羡慕虚名而招取实祸呢?
曹操是聪明的,他说,假如国家没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曹操说的是对的,一旦曹操失去兵权,不知道有多少田常子之流要作乱。曹操的儿子曹丕就是汉朝的田常子,逼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而汉献帝之所以失去帝位,也是因为大权旁落。
曹操年轻时向王允借刀,欲刺杀董卓。一日,董卓召见曹操,与曹操聊了一会,便面朝内,躺在床上休息。曹操见机会来了,拔出刀来便欲行刺,不料董卓在镜子中看见了,立刻坐起来,喝问:“曹孟德,你想干什么?”这时,门外又传来了吕布的声音,吓得曹操一身冷汗,立刻跪地,把刀举过头顶,说:“我有一口宝刀,献与宰相。”
也许这个情景一直在曹操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如果有人趁自己在熟睡的时候起了歹心,那该如何是好?于是,他对近侍们说,我梦中好杀人,我睡觉时千万不要靠近我。
一天曹操午睡,被子掉到了地上,一名近侍慌忙跑过去拣起来,给曹操盖上。不料曹操忽然一跃而起,拔剑刺之,接着倒头呼呼大睡。醒来后发现有人死在床前,大惊,问:“谁敢杀吾近侍?”众侍者说明了事情的经过,曹操大哭,吩咐厚葬。在葬礼上,杨修说,宰相不在梦乡,君在梦乡耳。
权力带来的恐惧,竟到了疑神疑鬼的地步。权力是孤独的,权力能带来多大的快乐,就能带来多大的痛苦。
但对于韩非子来说,君主是个冷血动物,除了权力与控制,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为了保住大权不旁落,韩非子提出了几个要点:
第一,不能相信任何人。老婆、侍妾、近习、亲信、叔伯兄弟、臣子,谁都不能相信,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可能会利用你、谋害你。
第二,不能讲仁义道德。人与人之间就是赤祼祼的利害关系,与其让别人爱你,不如让别人怕你。
第三,喜恶不形于色。身边的人都在窥探你,会利用你的喜恶讨好你,使你放松警惕,从而获得你的信任,达到他们的目的,而损害你的利益。
第四,绝对不能亲自做事。如果亲自做事,主子勤劳而奴才安逸,这不乱了规矩?而且,有了功劳自己增加不了什么,有了过错反而损害威信。所以,应该牢牢掌握生杀、赏罚的大权,对臣子诱之以赏,示之以刑,让他们老老实实去干活。
法家在理论上阴险毒辣,专制蛮横,在实践上充满了暴力与血腥,视人为工具,把人的尊严踩在脚下无情摩擦。不批倒批臭法家,我们如何能够享有阳光下的自游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