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你就装吧!”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口语。
其实这句话很有哲学的味道:形而上学、不实事求是、逃避现实、不承认变化等等等等。
很多时候,因为一个人的“立场、个人利益、认知框架的空白”等因素,“装”成为了一种主观上故意的行为,或者成为了自我毫无意识的行为。
其实《皇帝的新装》这个寓言故事的前前后后,比我清楚的人应该很多,我就不要口拙再瞎讲了。
我们先来看看帅哥。
我始终认为,诚实的人有才华的人,是非常帅的。而能够坚持诚实和有才华的人,会越来越帅的。
这个帅哥有个非常好记的名字:纳什,用本地口语的发音,这是对别人肯定的一种表达方式“那是!那是!!”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价值体系架构和文化的传承,常常非常不重视有才华的年轻人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而正是某些年轻人的青年成就,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纳什先生作为对数学十分信仰的人,少年的时候就有异乎寻常的数学能力,当他看到了冯诺伊曼的文章以后,就以数学模型的形式指出了冯诺伊曼先生的不足,27岁便写成了著名的《非合作博弈均衡》这个论文其实就像“指出孔雀开屏背面的那个丑”让最初的认为人类是最完美的那些人无法接受。至于纳什均衡,即非合作博弈的具体内容,你们自己通过链接去百度百科阅读吧。
我这里,就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纳什先生发现了什么。故事是这么开始的,说有个人被杀,现场掌握的证据指向两个人,检察官找到了这两个人,希望他们能够认罪。检察官给他们几个政策:1、如果你坦白并检举对方,获刑3个月;2、如果你坦白,对方也坦白,获刑5年;3、如果你抵赖、对方检举你,获刑10年;4、如果都抵赖,1个月后释放;
如果我们抛开第三方受害的前提,其实这种博弈现象生活中非常常见,因为价值认可不同、个人的认知框架局限(人不是事事均知),所以往往个体选择的策略放到宏观上来说,并不是最优选择。这种现象正是当老子、亚当斯密这些先贤已经给我们描述了美好的世界,但是人们却无法达到。而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困惑呢?原因就是纳什先生说的,人们的常规做法是错误的。而错误的原理、错误的方法、错误的结果,就是纳什先生在27岁写成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大家都因为自己的退步可能带来的威胁而“撑”着。无法达到宏观的最优结果。
纳什均衡已经被经济学采用了,但是却很少有人把这个普遍现象继续解释。我尝试了一些想法:
1、既然社会上的普遍现象是“纳什均衡”,而不是“理性经济人”状态,那么我们建立自己的理性合作圈,就能够获得大大高于普遍社会人的各种“收益”;
2、如何建立自己的理性合作圈:那就针对“纳什均衡”的基本原因,“双方不明确的策略、价值认可不同享”,破除这两个原因的方法一个是通过,沟通,通过共建的“利益”,来建立合作架构。
3、如果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已经有“纳什均衡”的现象,或者说有像“纳什均衡”发展的趋势,这就是你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的团队可能发展速度会越来越慢。因为他们的组织合作结果会越来越接近社会最不靠谱的选择结果。
4、当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面临各种困惑的时候,不要借口“人”、“企业文化”、“队伍大了”、“外部环境”等原因,先从内部策略和内部行为分析,是不是“纳什均衡”现象非常流行。
作为一个销售者,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和客户的“纳什均衡”,而是要建立“合作型博弈”,这样业务才能快速发展。
一个优秀的组织,他的合作效率一定是高于社会的平均合作效率,这个合作效率的值,就是纳什均衡点。在我们国家积极与欧美合作的时候,博弈论已经被规定为经济学领域、军事指挥领域的必备理论。当时,中国人会说“欧美人做事与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太简单”。
其实,不是欧美人不会玩心眼。(这个我们与不少老外打过交道,不少老外也是很会玩阴的)而是,欧美的市场经济制度、社会制度都已经引入纳什均衡的校验。在合作行为上,他们选择了效率最高、最安全的沟通方式。
而这个时候,中国人并没有这个理论,不知而不识呀。一个组织,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纳什均衡点还低于社会的或者行业的纳什均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