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着几位伙伴做自我成长梳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有着强烈购买欲望的伙伴,而且隐约发现了造成这种影响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每次买东西,都被爸爸责骂不懂事!
小丽刚毕业没多久,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赚的薪水足够自己用。跟她沟通的过程中,她坦言自己对于买衣服,或者其它物品,都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
有一次陪她逛街的过程中,确实也发现了这一点,身上的羽绒服明明是刚刚买的,逛街的过程中又买了一件穿不了几次的大衣,而且还在不断地选择购买。
梳理过程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只要花钱买东西,爸爸都会非常生气,责骂她“不懂事”。每一次被责骂,她都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赚很多的钱。
这种动力下,她非常努力地学习,让自己变得优秀,赢得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拥有在金钱上一定程度的自由。过往的经历一定会有着类似这种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易察觉到的困扰:长期的压抑,在某一天自己有了能力的时候,爆发时购买。
也许这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好在,我们看到了消费背后的渴望,因为这份看见就让合理消费逐渐成为可能。
小时候,只能穿姐姐剩下的!
小丽妈妈说,她这些年总是忍不住要去买衣服,买的很多衣服都来不及穿。对此,爱人也曾经表达过些许的不满。
探索过程中,妈妈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妈妈常常把两个姐姐穿过的衣服给她穿。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给妈妈,两个姐姐都各自买了一个围脖,唯独没有给她买。那一刻她感到被忽视,感到伤心难过。忍不住偷偷地去戴二姐的围脖,却被发现,二姐一把抢了回去。那一刻,再次感到被冷落。
一个感受到被冷落,被忽视,伤心的孩子,内心暗自下定决心:将来我一定要给自己买很多的衣服。
她努力学习,工作,赚钱,逐渐有了可以自我满足的能力。只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小时候,妈妈常常说不要浪费!
小雷妈妈说,小时候,只要想买个东西,妈妈总说是一种浪费,总是提醒她:不要浪费,不要浪费。
可是长大后却发现,妈妈常挂在嘴上的不要浪费,并未让她养成节俭的习惯,反而在成年有了自我满足的能力之后,开始过度消费,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
通过上面有共性的三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1. 成年后过度强烈的购买欲望,可能跟成长过程中过度压抑有一些关系。
看到这样的原因之后,会对自己有了更多的理解。而不总是陷入到“一边买,一边又觉得自己浪费不该买,可是又忍不住还要买”的恶行循环中。当我们足够理解自己的时候,恶性循环也会慢慢地化解。
2. 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不是要责怪自己的原生家庭。
这三个妈妈有个共同点,在工作与成长方面,都非常优秀。这种共性说明:尽管小时候的不被满足,让我们有着压抑感,但同时让我们下定决心:要为了自己的自由,金钱去努力。
正是这样一份决心,让我们逐步变得优秀。由此可见,童年经历的影响都是正负两方面的。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的困扰来源,同时也需要感谢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与自己和解。
2. 看到童年经历对成年的影响,是不是代表着培养自己的孩子时,都不能拒绝?
看到童年经历的影响,并非让我们变得谨小慎微,对自己的孩子连拒绝的能力都丧失。尤其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现在物质条件又非常富足的家庭,千万不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只要想买,就立即满足。
上面三个故事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拒绝有一个共性:并不是客观地拒绝孩子购买某个东西,说明原因。而是带着情绪地责骂,批评,忽视孩子的需要。所以引发压抑,引发伤心的是父母处理这个问题时的情绪。
因此,当孩子想要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认同孩子买这个东西背后的需要,至于满足不满足,就考虑家庭经济基础,日常消费安排等多种因素,客观地和孩子讨论是否能买。
探索原生家庭,绝不是让我们对过去怀恨在心,反而是让我们对过往释怀,既能看到其中的影响,又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避免不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