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第24期的老梁读书会我非常重视,这是敬波老师的第一次讲书,同时也是我们读书会的第一位男士讲书,为了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我最终还是决定把线上的分享给改成了线下。
读书,我们是认真的,让一切变得有仪式感是对我们读书人热爱的最高褒奖,馨香书坊的于老板还特意帮我们做了一个条幅,果然一切都显得非常正式。
当然更正式出场的还有敬波老师,他在我们读书会属于第一次做分享,所以他对待这件事的态度非常严肃,不仅准备了分享稿,他甚至还在家进行了试讲,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尤其是他说话的气场很强,我们总有一种听领导讲话的感觉。
我们必须承认男同志在读书方面和我们女同志的理解是不同的,或者说从选书上就开始有了方向上的不同,比如我们读百岁老人的书会选杨绛先生,季羡林大师的书,而敬波却选了周有光先生的书《我的人生故事》,所以男性的思维偏理性,而我们女性却是感性。
正是因为有了信息差,我们在获取知识这一块才有了更多的不同,这就如我们面前有各种各样的菜系,我们都输入一些才能保证营养的均衡。
敬波老师说他是非常崇拜周有光先生的,可以说周老的书改变了他的固有思维,通过阅读他的书,敬波老师开始学着从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国,看待自己的生活,他学会了多维度思考问题。
我并没有读这本书书,而是选了一本《对话周有光》来阅读,我想从第三视角来了解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立体来看待的时候,我们就能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不同的风景,从而更好地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通过我自己的阅读还有敬波老师的分享,我对周有光先生的认识愈加深刻,我从他的人生故事里学到了很多。
他敢讲真话。周有光先生最早学习的是经济学,半路才开始丢掉经济学,研究语言学,他说他最初不选择语言学,那是因为语言学赚不了钱,但是学经济可以去银行上班,他可以赚到钱。
你工作是为了什么?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的回答并不会是为了钱,但是周有光先生直接告诉我们去银行上班可以赚到钱,他讲的是真话,他敢讲实真,这一点非常可贵。
我们总是会把情怀放在前面,但有些时候这也并不是我们真正的需求,所以我们不敢说真话,但是周有光先生敢,他说历史是不讲道德的,讲道德大多数人饿死了。
在回答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的时候,他说韩愈的《马说》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周有光先生说应试教育是中国最发达的,有两千年的传统,我们缺少的不是应试教育,我们缺少的是科学的教育。而且他还提出,大学不是培养专家,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备的人格,有了完备的人格,你以后可以自己培养自己成为专家。
他敢说真话。他说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要学会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而不是以中国的眼光来看世界,我们必须把视野放大,把空间放大。
他说《资本论》是哲学推理而不是科学论证,因为里面的很多预言是错的,那是那个阶段的思想指南,但是放在现在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学会与时俱进。
这一点让我想起我们的教育,我们小时候不好好学习,老师是要打板子的,不仅如此,回到家之后父母还要跟着再打一次,但是现在你看看是不是这样了,别说打板子,老师批评的时候都得小心一点,否则饭碗就可能没有了。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与时俱进,不能拿刻舟求剑那一套欺骗自己,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随着发展,在困局中求变,会变才行。
敬波老师在分享的时候,主要是侧重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思维方式的引领。
比如周有光为什么被成为"汉语拼音之父",虽然周有光先生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他说汉语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参与方案最终制定的几个人之一。还有中国为什么会闭关锁国,那是因为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等等。
这是我们第一次听这么理性思维的东西,说实在我们这些人最关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们关注的很少,即便是关注,我们也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推断对错,说我们很多时候是盲目甚至盲从的。
敬波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敢于正视历史,客观判断,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与发展,脱离轨道早晚还要回到轨道上来。
我突然想起段学长提出的"认错,道歉和改错",我们必须敢承认我们错了,敢于认下这个错,我们才能实现自我觉悟,然后才能修正我们的行为习惯。
当然周有光先生的观点有没有偏激或者错误?或许有,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不过周有光先生说他非常感谢他中学时期的语文老师吴山秀,那时老师会选白话文学习,把最有思想的内容拿出来学习,这让他很受启发;还有一位是他上大学一年级的一个英国老师,他交给他看报纸的有效方法,所以他从这两个老师身上学会了思考,他说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
当然在周有光先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打击和批判,尤其是在他提倡文字改革的时候,国内骂,国外骂,但是他却无所谓,他说他们骂我,我就笑笑,我不跟他们辩论,单单这一点,我们几个人能淡定自若?
所以周有光先生的书值得一读,不仅如此,我大概整理了一下,我发现他的书果真是很多,有些书还是他在百岁之后写的,周老果真是笔耕不辍啊!
感谢敬波老师的分享,感谢小伙伴们们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孟云,贾山玲和孙永娇老师,她们离这最远,但是她们还是顶着炎炎烈日来参加读书会了,这让我们很是感动。
这绝对是一次提升认知的读书分享,虽然敬波只讲出来一半的知识,但是我们已经受益匪浅。
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