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这个词不陌生,甚至,打开网页,到处充斥着理财的字眼。金钱,在这个时代,似乎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受到人们的重视。某某用XX年拥有了XX万元,这样的字眼,总是吸引我们的目光。我也曾总是不由自主地去点击那些带有钱等字眼的文章,好奇着,怎么样能一朝实现财富自由,早日过上梦想生活。
关于理财,最熟悉的一句莫过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于是人们纷纷开始学习理财,实践理财。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财,怎样才算理财?
关于理财,百度上的定义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的保值、增值为目的。乍一看,理财,离不开钱。于是就有了曾经在知乎上看到的:
在没有足够本金的情况下,普通人根本没必要理财!
作者的论断大概是说,当你的本金不足够多,靠钱生钱,利息也没多少,买银行那些理财产品一年下来的利息也跑不过通货膨胀。还不如,想想怎么样提高自己的赚钱能力,早日攒够足够多的本金,比如100W,参与一些私募什么的来的靠谱!
乍一看,好像有那么几分道理。靠钱生钱,如果本钱不够多,哪怕利率够高,利息也没多少。还不如把这点时间花身上,多赚钱才是王道。
然而,这话说的也不对。首先,他假设了理财的本质是“钱生钱”,进而推断出,本钱不够的情况下,生的钱也不会很多。
这里,我想起我和我朋友的故事。我们俩一开始工资差不多。刚毕业那会儿,大家都没多少积蓄。后来,我朋友跳槽去了创业公司,月入2W+,平时还兼职做点活儿,第二年以后,她的年收入一般都在30-40W。而我的年收入只是她的1/3-1/4。这样的悬殊我们都以为她的积蓄应该是我的好几倍。结果却是,三年后的某一天,我们随意聊起自己的积蓄,惊讶地发现我的结余居然比她还多不少,连她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问她:你钱都花哪儿了,她说不知道啊。她说我在帝都成活成本高啊。我就让她列了她每个月的支出。然而,她列了半天仍然列不全,因为她从来没有记账的习惯。
我们大抵分析了一下彼此平时的生活,发现,不单在生活成本上差异大,更多地是我们两在消费上,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她在外的生活成本比我高。她一个月租房5000,吃饭5000(她经常在外和朋友一起吃,周末喜欢去三里屯找自己喜欢的店呆着)。那会她没买车,每天上班打车,一个月打车费好几千。这块费用我基本没有支出(平时在单位或家里吃饭,单位吃有饭卡,不含在收入里,住家里,步行上班)。
除了固定的一万多支出,她每个月总会买些衣服啊包啊什么的。关于买包,她有一次一个月,加上兼职所得,月入了5W+,一高兴她就奖励了自己一个1.4W的包包。平时衣服什么的都是轻奢。因为赚得多,她就想对自己好点,所以花的也多。而我,虽然赚的不多,但对奢侈品从来就没什么兴趣,基本上工资所得就是结余。我一年最大的消费就是旅行,但一年最多两次长途旅行,旅行的费用一般不会超过年收入的1/3。
另外,我不喜欢把钱放活期里,活期里一般留个一两千块钱,剩下的全部就转到各种理财产品中。虽然一开始本金不多,但在时间的积累下,竟也有了不少的收获。
其实,钱生钱,只是理财的一个方面,一个层次,并不是全部。理财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有效的、合理的处理和运用钱财,让自己的钱财花费发挥最大的效果,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目的。
这个层次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做的。更多地是体现在消费观上。比如,很多大学生就有类似的困惑:
大学生如何理财?
大部分大学生由于还没进入社会,赚钱的不多,有的也只是读书时父母给的钱或者自己兼职所得零星的钱。那么这个阶段,大学生理财,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合理有效地用钱使之发挥最大效果。
常见的有: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结余的钱拿来投资知识,上感兴趣的学习班,多学技能等。这个阶段,建议最应该变成习惯的就是记账。了解自己的现金流。
第二层是用余钱投资,使之产生最佳的财务收益,也就是钱生钱的层次。
很多学生党都被银行动不动最低5W起的理财产品所吓倒。觉得没有个五万十万,根本理财不了。其实理财的途径有很多种,银行只是其中一种,还是收益不那么高的一种。
我建议学生时代最好的理财投资途径是定投买基金。定投的钱不用很多,每次几百块就可以了。别小看这几百,坚持下来,积累个上万块是很轻松的事。行情好,收益高,就更多了。
随着本金的积累,理财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股票、基金、黄金、外汇、信托…这里的知识就足够花很多精力来学习了。
第三层是从财务的角度进行人生规划,利用现有的经济财务条件,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价值,为未来做准备。
比较常见的是当成立一个家庭的时候,在孩子未出生的时候,根据现有的条件,开始计划孩子的教育基金等等。
下一次,当我们说起理财的时候,我们说的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理财。它不只是和钱有关,它和人的关系更大!
理财不仅仅关于钱,理财更多的体现了你的三观。至少,你可以从你的消费观开始,从记账开始,去实践那些理财的点点滴滴。
比如,分清资产和负债。有意识地去学习理财的知识,理财工具的使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