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跨越时空的交流”
是必然,还是偶然,谁又说得清?反正我桌面上那一堆关于写作的书籍,确实是我偶然一瞬间的“觉醒”造就出来的战利品。
第一本《老舍谈写作》,原计划小长假要看完三本的,实际看完第一本都够呛,不过对于我这种写作小白来说,还是大有收获。
老舍先生,小时候念书读过不少他的文章,再熟悉不过了。他去世时是1966年,距离现在已经57年了。中国发生了多少变啊!他那时候的写作真的是拿笔在纸上一笔一笔的写啊!他在任教以外的时间,还在没日没夜的进行创作,其中还包括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他说装满废稿纸的垃圾篓是他可爱的小伙伴呢!可见骨子里的热爱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的。
老舍先生的文字平易近人,还有点幽默风趣。在关于写作这件事上他提及了好多个方面,其中有三个我印象比较深刻,应该是我对号入座了吧。
首先先生说的是,关于写作,小白们,不要怕不要慌下笔。首先我们不下笔,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哪里欠缺。我们还要多念出来,念出来才能发现有语病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脑子里有很多可写的东西,实际下笔的时候才发现值得写出来的并不多,且词不达意。这就是我们缺乏生活经验和细心观察的积累。哪怕是今天下了一场雨,我们也可以仔细的描述出来,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文章就需要一个这样的场景,而我们刚好仔细观察过了。我们的文章用字必须精炼准确,言简意赅拥有力量,切勿冗长哆嗦。这些需要我们多揣摩用字,狠心删除不必要的字,不管多漂亮,不需要就要删掉。还要多加动笔,才能将文字练的得心应手。
其二,关于写作中人物的描写。作为一个作者,我们应当有随时变换多种角色的能力。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性格的角色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说什么样的话。这说起来是容易的,但做起来却是很难,这要依靠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积累观察。角色的对话没有一个字是多余,对话它不仅仅是对话,它还能体现角色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比如说一个直性子的男人,生气的时候脸色发红,语句会变短,语言有力。文章不应该是角色为作者说话,而是作者替角色说话。
最后,老舍先生建议,各种形式文学,古今中外都要多学习。文学不分国界。民族风俗是辨别不同民族的主要特征,但是文学却可以让不同民族产生共鸣。
我 站在57年的这一头往回望,我看到了老舍先生亲切的脸庞,听到他谆谆教诲。这种“穿越”,心中感慨万千,但写出来的却词不达意,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用字还没达得心应手的地步,还要多加练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