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想提醒小朋友某件事,例如应该把手里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结果小朋友不仅没有听,反而把手里的东西扔掉,不肯合作。
仔细分辨他的情绪,会发现他不是跟你对抗,更多是委屈,他会大声说“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或者“我是还没来得及放”,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的委屈,而是说:“我不就是提醒你吗?”“脾气这么大跟谁学的。”结果孩子就更哭闹了。
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我本来就能做好的,不用你说我也能做好。”他的内在情绪是:你说这些提醒的话,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
你不相信我!而他之所以不合作,因为他潜意识觉得,如果听话了,就是承认了自己做不好,如果是自己本来就想做的,那么是对自我的自豪感;如果是自己没想到,而要父母提醒的,那则是对自我的羞愧感。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就有很多次这样的画面,父母说的事情内心是认同的,但是就不愿意按照他们说的做,那个时候也表达不出来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好。
人与人交往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你把对方置于什么样的位置上。
有时讲的道理越对,就证明对方越错,他心里的自我感觉就越糟糕,就越不愿意接受你讲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跟一个处处都有理的人很难相处,就是因为这样。
我们把对方置于好角色上,而不是坏角色。
当孩子拒绝父母的要求时,也许拒绝的并不是要求本身,而是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我不是这样的。我本来也可以是对的。”这也许是他大哭的背后原因。
尽量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提出建议,他人也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这样互惠共赢,皆大欢喜。
同样相通的在工作中,带团队是给团队成员机会,让他们把能力表现出来,让每个人都觉得“我做得真好”。
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功劳是大家的,有问题我担着”。
像刘邦这样的人,遇事总是“为之奈何”,他怎么能够成功,那些勇猛大将比如韩信怎么不取而代之。现在发现刘邦能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能力。
内驱力的作用
带好小孩就是让孩子认为自己很好,并且能做得更好。
孩子所有的哭闹、不乖、懒散都是正常,偶尔迸发出的礼貌勤勉被夸奖“哇真棒”,孩子就会感觉“我真的这么棒吗,那我还可以更棒”,而这种自我感觉会让他自己想要做得更好。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争功,不去争夺“你看我对你教育得多好”的功劳,孩子成长的内驱力就越强。
由此感触,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公司,家长就是公司的老板,我们要带领孩子,让她们成长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