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标题像是要写我自己就是良师益友似的,但完全不是,我也还没到这资格给自己戴这样的帽子,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上自己都还处于重新开始的状态。可即便这样,这些年来找我聊天的人也的确不算少,聊学习的、聊感情的、聊工作的。所以也许我可以为自己的“无所成”找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理由: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无偿花在别人身上了。
我不确定是否真的有人一生都一帆风顺,不会遇到任何或大或小的问题,这个事情也许只能盖棺定论吧。就我自己而言,一帆风顺和我无缘。尽管在升学考试中运气都还不错,但真开始学后却总有一些困难,毕竟智商不高,物理化学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就是天书。可中学的时候老师似乎又对自己寄予厚望,所以压力也就特别大,加上自己身边总有特别聪明的同学,自己所认为的天书在他们那里都不算什么,所以中学就开始有些自卑,但也没想过要跟家长提,只是尽力学吧,我总感觉能跟家里说的就是好成绩。后来上了大学,学了英语,却遇到了最大的难题:自己不会讲英语,不会发音,不会连词成句,因为当时北方的中学不注重这些。我记得大一时有个老师曾经在课上说:北方人说不好英语。这句话让我好受打击,下课后同桌说你别把他说的话放心上。可是怎么可能不放心上呢?我也想学好,特别是从北方农村来到发达的南方城市后看到了各种差距,觉得自己无任何起眼之处。第一学期的成绩也自然不敢跟家里说。可也就从那一刻开始,自己真的很想提高英语,很想拿奖学金,很想对得起父母交的学费。应该是那时开始把去英语角当成一件严肃的事了吧,虽然第一次去的时候听了好久好久一句话都没说。
后来自己读了研,课上感觉自己的脑子总是慢别人半拍,或者慢一拍半,因为我常常不明白导师在讲什么,但看有些同学又能分析得头头是道,那时的感觉就是自己真的太笨了。再后来偶然遇到一位学姐,她突然问我某某老师上课你能听得懂吗?一听她这么问我就感觉不对,我说听不懂,她说她当时也听不懂。那一刻真是又震惊又有点释怀,因为那位学姐我还挺欣赏的,原来听不懂的不止我一人,原来我不是唯一的笨学生。当然这种自我安慰精神并不能抹杀一个事实:自己班里的同学真的很优秀,自己的智商也真的太一般。读研期间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生活上又陷入一片混乱。自我纠结、自我挣扎、自我放弃、自我警醒---这些情绪有时交叉有时平行出现,有时感觉自己会不会人格分裂。后来辞职出国读书,没有咨询过任何人,就自己抽出时间来看看学校,对于国外的学习、住宿、打工没有任何了解,一片空白的就出去了。
之所以重提这些事,是因为很多学生在我工作时和辞职后来找我聊天讲述烦恼寻求建议,几年过去我也偶尔会想:为什么自己过去总是一个人在迷惑中默默探路?为什么自己每次遇到问题都不知道该去找谁?如果我曾遇到可以为我答疑解惑的人,我的人生会不会走得顺畅一点?这样的疑问似乎抹杀了那些曾经在生活上给过我安慰的朋友,但我想想,似乎自己往往给予别人的不仅仅是安慰,而是有点较真的分析和建议---虽然这样的举动未必让人欣赏。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师算良师,什么样的友算益友。有朋友会以为我曾经是班主任,所以才和学生走得近,但其实我只是他们某一学期或某一年的英语老师,甚至有些只是英语角结识或者学生偶然来办公室聊过几句,然后就一路走到了现在。其实,有时候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未必会把自己身上的特质看透,不管这些特质是好是坏。我也曾去翻看学生给我发的很长很长的短信,也曾去看他们写给自己的很长很长的留言,但并没有去想很多。现在重新看这个问题,我感觉或许就是因为自己的较真--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听他们的讲述,去分析他们的困惑,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去给一些建议。对于有的学生,可能老师课上用一两句话说出一个道理,他也就吸收了明白了然后自己去实践中独立检验了。而对于有的学生,他更想先要一个信任的人做倾听者,觉得自己不是困境中的孤独者,然后他很想要更具体的建议。我想走得近的学生可能后者居多,但我希望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每个人都可以慢慢走向前者,提高自学能力,能更自如地独自分析解决问题,这会意味着自己的内心在变强大。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我遇到过一个微笑一个招呼就给我温暖的老师,也遇到过严厉的老师,这里我想提两位。一位就是前面所说的自己的导师,哪怕我曾是那么听不懂他的课,或者说由于畏惧好多次无法集中听他的课,但在写论文期间,他的一通电话却让我感激至今。当时自己的一稿交上去受到表扬,但未见任何具体的修改指导,问同学同学也在忙,自己就稍微弄弄交上去了,二稿批改下来我还是没看到具体的修改指导,在困惑紧张中又稍微弄弄交上去了。结果没几天导师就打过电话来,非常生气地提高语气,不巧的是自己那天心情不好冷冷地回了他一句。也许我的反应出乎导师的意料,反而他开始心平气和跟我聊我的生活,这一聊我当时正经历的所有压抑和委屈就立刻呼啦啦化作眼泪出来了,最后他说他希望我能克服自己的困难,先把论文弄好。临挂电话时又说:你可以去问问有没有其他导师给学生打电话打一个小时的。想想也是,所以第二天醒来自己对室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其实某某老师也挺好的。虽然后来出国时让他写推荐信我又胆战心惊一场,但当时电话里的情谊一直让我感激。慢慢地自己当了老师,自己开始进行所谓的创业,自己在英语教学和对学生引导上也同样严格地要求伙伴时,突然开始明白导师的用心,开始明白有位年长自己几岁的师兄对我和我当时的同学说的话:你们应该感谢有这样严格的导师。的确,现在自己也越来越体会到:有一位要求严格但愿意领着你往前走的老师远比有一位不愿在你身上花时间帮你成长的老师要幸运得多。另一位一直感激的老师是自己大二时的口语老师,这位老师在母校的国际交流方面德高望重,但却有着非常温和的师者态度,在他的课上他安排我坐第一排,自从他开始教口语后我的成绩突然变好了。我也不知道这位老师的作用到底有多少,但那学期的成绩让我变得有信心。后来自己在国外辅导中文时,和外国的一位小伙伴提到母校,小伙伴说他知道,因为悉尼大学有国际学生到母校学汉语。那时的确有种母校自豪感,也想起了自己的老师,于是试着给他发了邮件,没想到老师说他当然还记得我。非常感激。
我想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若不走心,那是很简单的事,动动嘴皮子再敲几个字就行,不费力。而走心的话语却不简单,话说出之前由心而发,经过大脑思考,这是费心费脑费时间费精力的活儿。如果明白这一点,或许就明白为什么在国外咨询是一种高大上的职业,在国内却常被人认为是唠嗑忽悠凭什么还要收费。在国外,时间就是金钱;在国内,自己的时间是金钱,别人的时间不是钱。
有时候我很反感自己对他人事情的较真,因为不止一次别人让我帮忙做什么什么,我就去关注这件事去问朋友,有时候朋友还得去问他的朋友,结果问来之后联系对方时对方说:哦,那个事情我已经放弃了。那个时候总感觉自己有毛病,因为还要去向朋友道歉:哎呀不好意思,他说他这个计划取消了。如果我去跟对方说:以后计划有变及时告诉我,免得让我别的朋友费心。对方说:哦,我没想到你这么把这事当真。这种事情经历了一次两次三次后就真得很想发火了...
有人说,何必这么较真?那么我想问:你希望自己被敷衍吗?你希望自己在需要帮助时被别人敷衍吗?很多事情,只要把自己放在对方那个位置那个处境去看问题,可能就会一下子明白,但似乎没有多少人会这么做,也可能人活着活着就懒了,很多事情懒得去想,很多人懒得去在乎。朋友这个词我总感觉挺虚的,提起来也很顺口,一说起来就会说“这是我朋友。”可是到底什么样的情感才算朋友呢?嘻嘻哈哈一起疯一起狂一起打发时间的伴,还是把你的事放心上,愿意为你的事情走心走脑的人?曾经看到过女孩子视彼此为好朋友,但在找工作时因找的是同一家单位而言谈中有所不满;也曾听到过处境水平都差不多的好朋友之间因为一人越做越出色而另一人一直没起色,后者渐渐疏远前者。我总感觉这就是人性吧--因为心怀比较,所以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更见不得自己亲近的同龄人比自己出色。可是,若是朋友,不应该为对方的出色而感到骄傲吗?在对他人提到自己出色的朋友时自己都有一种自豪感,哪怕会被反问:这和你有关吗?可是,我觉得朋友就是要这样:你过得好,我为你开心;你遇到问题,我在想我可以做什么来帮你。我曾经对小自己好几岁的几个小伙伴说:我希望你们和你们口中的闺蜜一直都顺风顺水,不要遇到任何考验人性的情况,因为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最初从电影《哈利波特》还是《指环王》里看到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人心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关键是自己选择哪一面。后来在很多地方看到过这句话,事实也正如此。有的人可以用理智和情感把阴暗面扼杀在萌芽中,看到阳光若普照,自己也温暖。而有的人则会在利害冲突面前选择心朝灰暗:私下嫉妒、私下诋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等。我也不知道这样看问题是不是消极,但是发现世界并不完美后还是喜欢去朝着光亮的方向走,这本身应该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吧?
至于益友的定义,同样我也不知道。若要我自己的想法,我想我会定义为不仅是精神陪伴而且是帮助了我成长的人。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自己在出国前认识的外国朋友。他们(男女都有)有的是我的前同事,有的是偶然结识,跟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或多或少减少了我的不自信,也让我看到自己的另类是有同道中人的。在一起工作时,大概我是唯一一个和他们一起吃午饭的教师,也喜欢在周末陪他们逛逛西湖、爬爬山,也曾经在运动会期间偷偷溜出去和一位妈妈级外教飞去厦门玩。很多人觉得跟外国人没什么可聊的,我倒觉得有很多可以聊的。我们会很认真的边吃饭边讨论学生上课的表现,会在校车上彼此“抱怨”一下批改作业有多头疼,我会听他们讲国外学生的特点,我也会告诉他们中国学生的一些状况,彼此吸收一些对课堂有用的东西。我们会聊吃的、聊男女话题、聊感情和婚姻、聊代沟,会在火车上或快速公交上彼此讲笑话打发时间,我想我们可以和自己的身边人聊什么,就可以和他们聊什么。聊得多了,就走得更近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很难说清自己到底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或者印证了什么,而且很多是潜移默化或相互学习的吧。举几方面来说的话,首先应该就是认真,他们对教学的认真对学生进步的在乎。我记得当时有一位加拿大同事曾说,他的学生常央求他放电影,于是后来他说了一句:I'm here to educate you, not to entertain you。这句话我印象太深刻了。其次就是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更全面,以前的一些臆测和固有的想法受到了冲击,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因为他们不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很多人都比我年长很多,阅历丰富。再次就是他们看淡年龄,拥有平常心,注重持续的生活体验。比如他们(男女都有)将近60岁却每周都要去健身房2-3次,他们也会认为55岁-70岁是非常好的教学年纪,因为可以把自己人生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年轻的学生。作为一名最普通不过的老师,我很感激他们跟我分享他们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和建议,也很感激他们把我当朋友看,给我支持。当我被赶鸭子上架走到台上青涩的翻译时,他/她们在台下朝我竖大拇指,不管我翻译的有多烂;当我在教室上课他们路过门口时,他/她们会停下来朝里面看,跟我打招呼。当我生活上有不开心时,他/她们会主动约我出去,亦父母亦朋友似地和我谈心,鼓励我。所以后来当他们说我对待生活很积极时,我都不知道是自己本身的特质还是受他们影响。
以前老妈曾经说为什么别人当大学老师都很空,为什么我好像天天都有事。可是我自己很喜欢当时那种状态,因为很多想法在中国的同事面前聊不起来,第一是大家习惯抱怨几句就算,发泄一下情绪而已,却不大去想怎么解决问题,所以结果就是抱怨完问题也都还在那里,不会消失;第二是大家更喜欢在饭后聊房子、车子、孩子和别人的生活,这些偏偏是我最没话讲的。第三,我想找机会说英语,我也想让外国朋友在中国感觉不那么孤单,遇到什么问题会有个人愿意帮助她们。就这样在出国前和他/她们中的有些人相处了两三年,有的一年,有的几个月,相处时间少的是相处时间多的介绍我认识的。因为其中好几个都是来自澳洲,所以后来我在澳洲读书时就去她们各自的家里都小住过,她们不把我当外人看,而是当一位谈得来的老朋友,带我走景点,到她们的亲戚朋友家做客,甚至为我订制毕业旅行当毕业礼物,受宠若惊又感激在心。
说来说去,其实也就想说两点:
1. 珍惜身边那些愿意花他/她们自己的时间对你啰嗦和你分析事情的人,不管他/她是你的老师,还是你的朋友,或是你的老板,或是你的下属。因为除了父母,愿意不厌其烦花时间跟你啰嗦的人太少了。也因为:It may be a waste of time to argue with a fool, but it is a rewarding investment of time to argue with wise people. (和傻瓜争论可能是浪费时间,和智者争论却是受益匪浅的时间投资。)
2. 别只从朋友那里索取帮助,也要记得尽你所能帮助他/她们。就像大师John Wooden所说:Frienship is two-sided. It isn't a friend just because someone's doing something nice for you. That's a nice person. There's friendshihp when you do for each other. It's like marriage--it's two-sided.(友情是双向的。一个人对你好不代表他/她是朋友,只说明他/她是个好人。只有当你们彼此帮助时,那才是友情。友情和婚姻一样,是双向付出。)
愿你此生多遇到这样的人。祝每一位认真、负责、努力让学生进步的老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