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晓玲分享第570天(20240527)
很多人在生活中看起来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事,其实什么也没有做成,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仅仅在努力地避免痛苦,而无法接受生命的痛苦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钟情妄想,一个人无法忍受关系的分离和丧失的痛苦,无法接受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所以给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找了各种借口:他是不好意思才不理我的,他肯定是我晚上睡着之后才敢来看我的;又如强迫症,这种神经症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只要多洗一次手,心理上就会感觉得病的概率没有那么高了;只要回去再关一遍门,也许就能避免家里被偷盗了。
这些回避痛苦的症状和行为其实无法给人带来更好的结果,只能让人在当下的行为模式里打转。这些行为既无创造性,也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力量和勇气。以回避痛苦的方式来解决冲突是一种安慰剂,它并不能让人真正胜任生活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在此过程中,人们会放弃自己那些最优秀和最强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回避痛苦的行为并没有真的让痛苦消失,痛苦只是以更缺乏现实适应性的形式继续存在了,甚至还可能让人更痛苦。
如果要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放在避免痛苦上,人生很可能变成一片空白,一个人便再也没有时间和力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为生命涂上有创造性的色彩。
人们的成长教育中,往往缺失了一种教育:对“负性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的培养和教育。
所谓负性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耐受自己的生活和关系中那些被理解为“不好”的部分,以及不确定、未知和无常的部分,能够去体验和接受它们,而不是立即付诸行动去改变,或者要努力得到一个明确的解释。为何需要这样一种能力?对于一个人适应社会和使人格逐渐成熟的需要来说,去理解和接纳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以及世界和他人也无法保持一种理想的状态十分重要。只要人们足够谦卑,就会发现人确实不是全能的,也不可能预知和掌控未来。
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辨识,哪些部分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而哪些部分是自己无法掌控而需要去接受的,是一种高尚的智慧。只有拥有了这样的智慧,才不会白白浪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抑郁也不狂躁地留在这个不以人们的感受为中心的世界里,获得更好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