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关于这两种经济模式的争论一直存在,但在纯粹的理论界,结论很明确,市场经济的正确性已经在福利经济学第一、第二定律上得到了证明,而且还有科斯定理等不断优化;而计划经济呢?没有。在科学的领域内,能够打败数学的,只有数学。所以,现有的理论层面,市场经济占据了绝对主流。
但是,现实中呢?
一个家庭里,各种开销都要算计着来,多少钱用在吃喝上,多少钱用来买衣服,花多少钱去旅游….这算不算“计划经济”?
一个企业,每年都要做详细的计划和预算,销售要成长多少,招多少人(或者裁多少人),市场宣传花多少钱,开发新产品花费多少 ,员工工资涨多少….不这么做的公司,基本上都会倒闭。这算不算“计划经济”?
国家层面,政府每年都要做的年度预算,是不是“计划经济”?
为什么到了理论层面,计划经济就成了低效、落后,甚至反动的代名词?
这些事实,经济学界并非没有注意到,但很多人给出的解释可能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更不用说说服他人;在更高的理论层面,阐述就更加粗糙,定性的占绝大多数,定量的几乎没有。
任何的科学的分析,都要先从基本概念的重新定义开始: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现有定义如下(因为后面要对这两个定义重新进行分析,所以只是从随便网上找了一个版本,可能没那么精确,但基本上应该差不多):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定义,否定了交换。
关于这两个定义,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两个定义在逻辑上是严格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2.这两个定义是完全正确的吗?
从《规则论》的角度说,市场经济就是以(等价)交换为核心规则的经济,所以判断这
两个定义是否严格对立,就要看计划经济是否否定了“交换”规则 。
可以看一下“计划经济”的最初来源:
“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宾逊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宾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随着社会生产机体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是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96页)
生产层面暂且不说,先看分配层面:“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或者说按劳分配,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需要一个物品,那么他需要付出劳动时间来换取。那么他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这个物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呢? 答案只能是,也一定是
他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该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多了,意味着他受到了剥削,少了,则意味着他在剥削别人。
这就是交换。只不过是一种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没有剥削的交换。
所以,马克思的理论中,并没有反对交换,他反对的是利润,或者说,剩余价值。
或者说,马克思的理论,被曲解了。马克思的计划经济里,是有交换的。
再说生产层面。
“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 绝对不是机械的政府通过计划安排生产,而是一种有机的,协调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不可能构思出一种完全由政府来制定计划,然后全体社会执行的,僵化的经济模式,因为在他的理论里,终极的社会存在形式是“自由者的联盟”,政府是不存在的。
如果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的阐述,那么,“有计划的生产”的经济的效率,是要高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
“有计划的经济”不等于计划经济,这是肯定的。
邓小平当年讲“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也许当时只是一种无奈的尝试,或者一种直觉,但从《规则论》的角度说,这是对的,理论层面。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绝不是一个强行拼接的名词,而是社会主义在私人产品领域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来就应该是市场经济。只不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核心规则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的核心规则,是自由交换,而社会主义,则是公平交换。
从《规则论》的角度看,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也不存在纯粹的计划经济。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两种产品要生产:一种是私人产品,这要通过交换来进行生产和分配;另一种是公共产品,由政府生产,这必须是“有计划”的。
因为市场经济解决不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这就是《博弈论》里提到的“公用地悲剧”。
如果一定要定义一个计划经济出来,那么,计划经济需要重新定义,同时,给计划经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西方经济学理论把交换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是对世人最大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