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晚,我又没看。
已经连着好几年没有好好看过春晚了,即使坐在电视前,大部分时间也在刷手机,好像春晚对自己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
记得小时候,是最盼望过年的,因为可以看漫天的爆竹烟花,还可以看一台精彩的春晚节目。
那时,没有网络,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明星,喜欢的歌手和演员平时很少能在电视上露一面,唯有在一台台文艺晚会上,才能扎堆儿看一众歌手和演员表演。而这其中,春晚是最重量级的,不但节目好看,平时见不着的歌手和演员也基本都能看的到。
八九十年代的春晚,流传出不少脍炙人口的“金曲”,比如《我的中国心》《冬天里的一把火》《纤夫的爱》《相约九八》等等。春晚一过,这些歌曲便火了大街小巷,无论大人小孩,几乎都会哼上两句,也让演唱这些歌曲的歌手成为大众所熟识和争相模仿的明星。
八九十年代的春晚,也推出过不少让人捧腹大笑的语言类节目,比如相声《虎口脱险》、小品《吃面条》《主角与配角》《昨天今天明天》等等,姜昆、侯耀华、朱时茂、赵本山、赵丽蓉等相声和小品演员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这些作品即使放在今天来重温,也依旧能让人发自内心地笑出声,不得不称之为经典。
那时的春晚,我们是看不够的。除夕当晚看了后,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还要不断地等着看重播,尤其是那些经典节目的重播,一次次跟着学春晚的“金曲”,而相声小品里的经典片段就成了足够大家说笑一个多月的段子。
后来的春晚,舞台设计越来越时尚好看了,灯光舞美越来越美轮美奂了,港澳台三地明星的加入也越来越寻常了,现代科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可以说,在制作技术和表现形式上要比前二十年进步得多的多,但却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
春晚上演唱的热门歌曲,几乎都是这一年里流行过的曲目,大家已经听了无数遍甚至都会唱了,而专门为春晚订制的歌曲,几乎极少有能在春晚结束后传唱开来的。
春晚上演出的相声和小品,抖出的包袱几乎都是这一年里流行过的网络段子,大家已经看过无数遍甚至都会灵活运用了,而相声和小品的笑点越来越高,让观众一时难以get到,往往只能跟着尬笑。
这样的节目,就像一场年终总结。春晚结束后,观众转眼就忘了,很少想再刷第二遍。很多人甚至更愿意翻出多年前春晚上的经典节目重温一遍,也不想再看一遍现在的春晚。
制作技术精良了,表现形式更多了,那为什么春晚却越来越不好看了呢?究竟是缺了什么呢?
感觉是节目缺少了灵魂,缺少了那种来自平凡生活的烟火气儿,缺少了那种深入一线体验生活、再将生活升华为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
当然,今年稳夺C位的《只此青绿》是个例外,就如多年前的《千手观音》一般受到了观众热捧。
不得不说,经过这么多年,观众的欣赏需求确实也提高了,比以前对春晚要求更苛刻了,众口难调,春晚这顿文化“年夜饭”也越来越不好做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曾经那些在春晚上涌现出的经典作品,至今也仍能让观众感动和点赞,说明作品本身的质量是过硬的。
希望以后的春晚,能够回归初心,更多地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奉献更多能带给观众惊喜和感动的、纯粹而精良的原创作品,别让春晚渐渐变成了一种怀念。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