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叫做《在故乡与他乡和解》,让我感触良多,好像读到了几年前的自己,以及那些为了迷失的归属感而感到困扰的日子。
2008年,有一个德国同事出于好奇问了我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长年生活在德国,为德国公司工作,我的归属感在哪里?德国还是中国?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当时自己一下子迷失的心情,我无法回答他的问题,甚至在之后的几年里,我都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异国他乡,我们是外来人口,只看外表就知道了。而在我们的家乡,我们是“西出阳关”的人,我们“生活在别处”。那么我到底属于哪里?
后来我去上日语课,日语老师是一个从日本嫁到德国的优雅女人。她曾经提起乡愁,她说她也想念在日本的家人和朋友,但是对于她来说,她自己的家庭(她的先生)在哪里,她的心就在哪里。我当时觉得这种思想非常地“嫁鸡随鸡”,有点不以为然,但是我必须承认,她没有我的茫然和迷失,在这方面她比我过得轻松多了。
后来,不记得过了几年,我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并不是我在两个选项里找到了我的答案,而是我已经不再继续寻找答案了,我觉得这已经并不重要了。人生有得有失,是必然,我们必须坦然面对每一次得失。如果我们一边为了失去的东西感到哀伤,一边为了得到的东西其实本身并不属于自己而忧郁,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快乐?
在过去的十年里,祖国变化很大,是全世界的焦点,但是与我们记忆中的故乡也越来越远,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同在这十年里,他乡也在变化,它越来越接纳我,我也越来越融入它。其实整个世界都在变,流动性越来越大,有多少人还生活在自己的故乡,生活在故乡的人又是否在过着与记忆中父辈一样的生活?
2013年我回到故乡,高中的同学聚会,全班五十几个人,现在只有十个人生活在故乡,其他人全在别的城市或者海外定居。
前不久我参加了公司一个小型会议,这个会议里有一个人事部的同事,一个人事部的实习生,还有四个人来自不同的研发或者管理部门,包括我。另外那五个人里,一个奥地利人,一个土耳其后裔,一个波兰后裔,一个希腊后裔,一个德国人。是的,就一个是“原装”德国人(出生在德国,父母也都是德国人)。我们一起策划一个大型活动,“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完全不是影响我们一起探讨的因素。除了一开始的自我介绍部分,我们再没有提起过各自的“来源”,倒是那个唯一的德国人,被大家屡次提起他从OEM跳槽过来的历史。
我觉得这就是趋势,“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到底属于哪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至少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在哪里”,“我现在正在做的是不是我真的想做的”。一去不复返的是过去,未知的是未来,最真实的是当下。
我在德国居住的时间,已经和我在家乡居住与成长的时间持平了。我想,我们的后代,将会拥有更国际化也更流动的生活,他们从小就接触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小孩,他们的一生可能会分布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南橘北枳”,只有随遇而安。
作者简介:
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留学旅居德国17年,在德国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近十年,目前担任一项全球性大型项目的高级项目经理。育有一女(四岁半)和一儿(两岁三个月)。业余时间里喜欢阅读、观影、烹饪、烘焙和集邮。摄影历史有20年,但是技术与器材一直不求上进;滑雪已经实现了阿尔卑斯山“红与黑”;羽毛球一直处在“羽过拔毛”的阶段。有些可惜,旅行及游记暂停在了生娃之前,有待重新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