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熟悉,我很难相信,一个看了不少书的孩子语言也可以这样匮乏。
今天跟一个11岁的小友相会,她不是那种“书虫”类型的孩子,但是学校推荐的课外读物也都认认真真阅读了,自己也会再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来看。
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说到食物美味,她只会说“好吃”“这个好”,说到游玩的经历,她也只会说“好玩”“好看”,亦或“绝绝子”“YYDS”这样几个网络流行语。
我想起之前我们一起去植物园,她每看到一个比较特别的植物就立刻拿出手机拍下来,然后就继续去看下一个,完全没有仔细观察的过程,我明白她的语言为什么匮乏了。
最生动的语言来自于对生活的敏锐感知,来自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对周遭世界的觉察和内心的感觉。有了丰富的感受,才能有细致、生动的语言描绘,在书本上读到的那些语言才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很可惜,这个世界太忙了,大人忙,孩子也忙,很多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敏锐的感知力。
感知力降低带来的问题不只是语言的匮乏。
总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其实能够发现美的都是感知力敏锐的人。
敏锐的感知力能够让我们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不断发现惊奇,觉察生活中细节的乐趣,能够让我们在通往未知的路上愉快地享受每一个过程。相反,在缺乏感知力的人眼里,生活可能只是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
没有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觉察,也就很难有对他人的理解和共情。
有时候我们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冷漠,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关心别人,而是不具备感知他人的能力,能够关注到的就只有自我。
对自我内心的抚慰同样需要敏锐的感知力。
我非常喜欢经典绘本《菲菲生气了》当中,菲菲生气地跑出家门之后的那一段,“她看看石头,看看大树,又看看羊齿草。她听见了鸟叫。菲菲来到了老榉树下,她爬了上去。她感觉到微风轻吹着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对周遭世界的敏锐感知是可以帮助我们安抚心灵的。
城市里的孩子本身就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他们甚至没有看过地平线,没有看过星空,而有限的课余时间还有很大一部分贡献给了电子设备,如何在心田里种桃种李种春风?
想让孩子保持敏锐的感知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大自然中去。
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他的《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一书中提出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这个概念,泛指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因为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触,失去了和自然亲近的本能,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包括孩子的抑郁、压力大、以及常见的统感失调都与此有一定关联。
蒙台梭利也曾提出,大自然是24小时开放的教室。
户外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大有裨益。
孩子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奔跑和玩耍,不仅能够强健身体,还能够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欲望,使大脑得到锻炼,观察力、想象力、专注力等都能够得到提升。
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暂时忘记作业,放下电子设备,不要带着作文、日记的目的,慢慢地感受大自然中的细节,触摸春草和秋草的差异,观察叶子和叶子的区别,闻闻海风和山风的气息,聆听喜鹊和麻雀的欢唱。
慢慢地,当我们都能够把心平静下来,敏锐地觉察生活,我相信,我们收获的不只是孩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