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试译:
徐爱没有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训,和宗贤、唯贤两个同学反复辩论,不能决断,跑来问先生。(真好学!)
先说,你举个栗子吧。
徐爱说,现在大家都只要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做不到孝悌,所以说,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不是同时做到的。)
先生说,你这句话的含义已经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从来没有知而不行的人,知而不行只是说明这个人没有知而已。圣贤教人知行合一,正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不是你说一句知行合一就完事了。
《大学》里面指明了真知是怎么回事,比如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好看的东西属于知,喜欢好的颜色是行。看到好的颜色的时候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好的颜色,不是见了好的颜色又起个心思我要喜欢这个颜色。闻到臭味属于知,讨厌臭味属于行。当你闻到臭味的时候已经心生讨厌了,不是闻了自后还要想一想是不是要去讨厌这个味道。如果着人鼻子塞住了,就算是看到恶臭在前,鼻子闻不见,自然不会心生讨厌,此时他亦是不知有恶臭的。(这句话顶顶重要。)
比如当我们说某个知道孝悌,肯定是这个人已经奉行了孝悌的行为,所以才会说他知孝悌。总不能因为这个人说些孝悌的话就称他知孝悌吧?
再比如说,知痛这件事,肯定是已经痛过了,才知道什么是痛。知寒,肯定是体验了寒冷之后才知道了什么是寒。知饥这件事,肯定是经受过饥饿,才知道什么是饥。
知行如何分得开?我所说的这些就是知行的本体,中间没有经过个人私欲的隔断。圣人教人肯定要这样的才能成为知。不然,都是瞎扯淡。
这是何等紧迫着急切中要害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是两个事情,是神马意思?就算你说是一个意思,又有神马意义呢?如果不知道我立言的宗旨和关键,讨论一个知行是一个还是两个有个毛用?!
解读:
这是关于知行合一透彻系统的解读。我从心理学角度说说看,当一个人看到了好看的颜色,他的视觉神经发生冲动,此时给大脑一个生物电信号,这个生物电信号走的路径是自主神经系统,收到刺激后的大脑自动触发一个喜欢的感觉。闻到臭味也是一样的反映,只不过是嗅觉神经被触动,大脑得到的是一个讨厌的感觉。
阳明先生说,知行的本体就是这样,当你知的时候,行自然而言就跟上来了,中间不经过自己私欲处理。这是知行的本体,这是生物反馈机制的原始状态。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知道了孝顺的道理,如果他是圣人,他自然而言就行孝顺的行为,不偏不倚。但平常是怎么样的呢,平常人在知转化成行的中间加入了自己私欲。于是知行合一的本体被破除了,知和行被分开了。私欲会判断,天这么冷,我要赶快躺进温暖的被窝(不去想父母的被窝还是冷的),他的孝顺的“知”和“行”之间隔着一层私欲在,所以本体破除,知行不一。
王阳明伟大之处是他主张大家持续修行,破除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心纯是天理,这样的话,就不偏不倚,知道立一个道理立马去践行。——这是把需要经过大脑皮层处理的复杂行为都转化成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这是很难的。这是从根本上改造一个人啊,尤其难,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无往而不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