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油纸伞虽然看似精美,但由于纯手工制作,导致一年产量不高,利润薄弱,国家补助的百元金额不足以维持生计。”腾冲市制造商表示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支撑生活。
腾冲作为“一带一路”枢纽上重要的县级市,腾冲荥阳村作为中国油纸伞之乡,200年间的历史,代表了一个家族九代人的技艺传承。自2017年7月23日起,成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寻尤记”来到了云南省腾冲县荥阳村对油纸伞进行考察。
走好“一带一路”,追溯油纸伞家族历史
根据“寻尤记”的走访考察,在“一带一路”政策下,油纸伞得到了莫大的发展机遇。云南省腾冲县固东镇荥阳村的纸伞历史已有近300年,初由四川传入,然而当地村民因地制宜,用村外遍产的芦苇和毛竹做起了纸伞的营生,产品一度热销国内市场。
“过去,油纸伞多半是素伞,伞面上没有图案,伞骨和伞柄也比较粗糙;现在做一把伞样式比以前更多,也更精致了,大多以苏绣图案为主。”油纸伞的制作者郑映海表示。如今的郑映海师傅已经92岁,在去年依然坚持制作油纸伞,如今他只能参与画伞面、缠伞柄等不太耗费体力的步骤,他的三个儿子已成为这门古老手艺的第九代传承人。
“自上海纸伞工艺的兴起,1986年到2006年,我们有将近20年的时间停止做油纸伞,后来因为腾冲旅游业的发展再次兴起油纸伞传统工艺……”就是这样几百年的家族传统工艺,也曾面临发展困境,一度萎靡,然而郑映海师傅自12岁开始学习制作油纸伞,倾其一生以油纸伞为生,再次拾起这种被世人淡忘的传统技艺,在此后,荥阳油纸伞在制造技术、伞面图案和伞柄品质上取得重大改进。
深入“一带一路”,揭秘油纸伞现状
根据实地考察,目前油纸伞手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困难。现在村里制作油纸伞被称作“属于老人的行当”和“老人活”,因油纸伞手工工序繁杂,费时费力,收益较低,年轻人没有耐心花一整天去打磨。荥阳村过去近200户村民里从事制伞的有50多户,如今只有4户人家仍在坚持制作油纸伞。
“平均一天能生产一把小伞,一年大概就生产400-500把,现在我们家做油纸伞的人就只有2、3个了,纯手工制作的东西一点都马虎不得,价格大概在100-1000多元左右,除去成本一年的收益就在6-7万”,郑映海师傅的儿媳接受采访时如此感慨。师傅细心讲解油纸伞制作的步骤,并拿出已经使用40年的油纸伞,虽然被岁月洗涤显得更加泛黄,但油纸伞上“喜上眉梢”的图案仍清晰可见。
“一带一路”政策下油纸伞工艺得到振兴和传承,但是家族式的经营、交通的不畅以及政府扶持不够使得荥阳油纸伞的“走出去”道路受阻。为了把祖传的制伞工艺传承下去,荥阳村和郑家父子也在积极想着办法。
依托“一带一路”,创新油纸伞工艺传承方式
为更好打造“一带一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寻尤记在这次“三下乡”体验中针对荥阳油纸伞发展现状,讨论出一系列对创新油纸伞工艺传承方式的可行性方案。现如今,荥阳村依托腾冲市的旅游资源,把油纸伞制作融入旅游业,发展“体验式经济”,让游客有更多参与油纸伞制作的机会。
“我们提前做好素伞,让游客根据自己的爱好绘出自己喜欢的伞面,以DIY的方式使祖传手艺得到传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制作油纸伞的传统工艺,加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荣誉感”,郑氏父子表示:“我们考虑过发动全村传承这项传统工艺,但是由于年轻劳动力的不足和技术性要求较强,所以不得不放弃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从而继续小作坊的生产模式。”
实施油纸伞“走出去”战略,寻尤记认为从“一带一路”政策扶持下可进行图案现代化、专业化机器生产和加强腾冲宣纸的合作,加强各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使油纸伞融合多民族文化,让油纸伞能更快更好的“走出去”。
本次对荥阳油纸伞的调研,是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次考察实践。依靠国家"一带一路"相关政策,荥阳油纸伞已经有了莫大的发展机遇,与腾冲旅游业的结合发展是必然趋势。荥阳油纸伞发展到现在,也已经具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若能使荥阳油纸伞当前面临的问题得以解决,这将给腾冲荥阳经济带来一定的发展,同时也能使"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