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格局(下)|读《菊与刀》

日本的格局(下)|读《菊与刀》

文:recycler

(文中引用的粗体字为原文)

13577字

//www.greatytc.com/p/4b9814266493(上篇)

人情

他们认为肉体的享乐是件好事,是值得培养的。他们追求享乐,尊重享乐,但是,享乐必须恰如其分,不能侵入人生重大事务。

日本人一方面培养肉体享乐,另一方面又规定不能把享乐当作严肃的生活方式而纵情沉溺。这样,日本人就使生活变得很难处理。他们把肉体享乐当作艺术一样加以培养,在品尝个中趣味之后,又牺牲享乐,献身于义务。

这些都是“人情世界”中的事,对“孝的世界”是一种解脱。没有理由不去纵情享乐,但这两个领域则必须划分清楚。

他们说,日本人天生性善,可资信赖,没有必要与自己性恶的一半进行斗争,只需要洗净心灵的窗口,使自己的举止适合各种场合。如果它允许自身污秽,其污秽也容易清除,人的善性会再度生辉。

日本人所说的“人情”,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情。我们所说的人情常用在托人办事的时候。而日本人的“人情”而是指人之常情、人的本性。具体点就是指吃喝拉撒嫖赌抽。我们在提到喝酒的时候,总是希望高兴但是不过量。过量的后果大家都有目共睹,耍酒疯、醉卧街边。我们觉得有些丢人,因此不会过分的放纵自己。而日本人,却是把喝酒当做一种愉快的消遣。整个社会都不会嫌恶醉酒的人。喝酒只是“人情”的一面,吃饭、睡觉等等都属于人情,他们都认为是一种消遣,可以随心所欲的放纵自己。并不会担心痴迷于“人情”,只要行为举止适合各种场合,做到“各得其所”,就不用在意放纵“人情”。当“人情”与“义务”出现矛盾时,把追求幸福当作人生重大目标的思想是令人吃惊的、不道德的。人们履行“忠”、“孝”及“情义”的义务,要常常经受苦难压制人性,这是他们早己想到的。他们经常放弃自己毫不以为是坏事的享乐,这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而这种坚强意志正是日本人最称颂的美德。

道德

日本人的人生观表现在他们的忠、孝、情义、仁、人情等德行规定之中。各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详细的准则,一个人对其同伴不是把他归之于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是说他“不懂孝”或“不懂情义”等等。

他们不象美国人那样用“不正派”来批评某人,而是明确指出他在哪个领域中行为不当。他们不用“自私”、“冷漠”之类的评语,而是明确指出在哪个特定领域违反准则。

日本人所划分的生活“世界”是不包括“恶的世界”的。这并不是说日本人不承认有坏行为,而是他们不把人生看成是善的力量与恶的力量进行争斗的舞台。他们把人生看作是一出戏,在这出戏中,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一种行动方针与另一种行动方针,相互之间要求仔细酌量平衡,每个世界和每个行动方针,其本身都是善良的。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其真正的本能,那么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日本没有恶的概念,只是在“忠”“孝”“情义”“人情”之间相互对比。一个人为家庭而犯罪。我们一般认为是恶人,但是日本人却不是分为善恶。而是认为这个人保全“孝”,而没有保全“忠”。所有的坏人,都可以归结为,“情义”与“忠”、“情义”与“人情”等的冲突。

日本的教育有很大部分是致力于把“忠”变成最高道德。恰如日本政治家把天皇置于顶点,排除将军及封建诸侯,以简化等级制一样。较低层次的德行全部置于“忠”的范畴之下,以简化义务体系。官方在尽量贬低“情义”而提高“忠”的地位。所谓“大节”,就是“忠”;所谓“小节”,就是“徒守私情之义”。如确信不能既守诺言而又坚持义(敕谕把‘义’规定为‘履行义务’),则应立即放弃(私人的)诺言。古来英雄豪杰,惨遭不幸,或竟身死名裂,遗羞后世,其例益不鲜矣,皆因唯知信守小节,而不辨大义,或因阁知公道之理,徒守私情之义也。”

“大节”,也只是意味着对等级制上层者的义务要压倒对下层者的义务。

在出现冲突的时候,日本人取舍的方法,就是小节让大节。以我个人的理解,忠于天皇是最高的大节。其次才是“忠孝”,其次是“情义”,最后才是“人情”。只要按照这条道德标准,就会懂得取舍,不会出现冲突。至于“忠”和“孝”的冲突,看书不仔细,我并没有找到解决思路。这个问题不只是日本人的问题,也是中国人的问题。当领导和父母出现矛盾时,如何抉择呢?我也没有合适的答案。不论谁比谁高端,只要形成明显的上下关系,在处理类似纠纷的时候,就不会过于为难。忠的范围很大,对家族可以是忠,对领主可以是忠。都属于忠的范畴,如何取舍呢?千古难题,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区分高下。在没有智慧之前,整个社会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也就不要埋怨有些人的选择和我们不相同。

看了一些资料,中国宣扬的是“百善孝为先”,日本宣扬的是尽忠。孝即意味着以父母为主,以家族为主。当出现忠孝矛盾时,往往是孝胜过忠。常会出现为了父母而隐秘其罪行。孝的文化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并不利于国家政令的实施。从古到今,以孝的文化为主的社会,往往在面对国家政策时,考虑更多的是家族利益。日本以忠为主,当出现忠孝矛盾时,可以做到大义灭亲。忠于天皇,忠于国家,这是日本的全民文化根基。以此为基础,才能调动全民的热情。当然这是国家主流的文化思想,必会有一些另类存在,就不必较真。有点纳闷的地方,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宣扬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不宣扬百善忠为先。尽忠的文化不是更容易团结国民吗?为什么偏偏选择以孝为主,以家庭为主。这不是变相的宣扬爱小家,舍大家的理念吗?这难倒有利于皇帝老儿的统治?搞不明白!我猜想,家庭作为个人和国家的中间层级。即包含了个人主义思想,又包含了集体主义思想。即满足人性又满足道德。并不像个人主义那样只在乎个人,也不想集体主义那样大公无私。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算是个人和集体的中庸文化。这也许就是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即有利于个人人性的展现,又有利于集体种族的繁衍。个人乱想!

近代日本人在试图建立某种统治一切领域的道德标准时常常选择“诚”。努力去赞美诚(诚心)是唯一的真正的“主义”。

他们先确立义务准则,最后才要求人们全心全意,为履行义务而倾注全部心灵和精力。

日本人使用“诚”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热诚地遵循日本道德律和“日本精神”所指示的人生道路。

因为它大抵准确无误地等同于日本人实际强调的各种正面德行。“诚”这个词经常用来赞扬不追逐私利的人。这反映了日本人的伦理非常厌恶谋利。利润(如果不是等级制的自然结果)就被断定是剥削的结果。

“诚”也经常被用来颂扬不感情用事。

诚是一个很复杂的词,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把正面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一种诚。诚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就是指把事情尽力做好。如果有“诚”的文化在,我想可以回答我的问题。日本人不会为了利益而失去“诚”。诚如文中所说,诚只是一则乘法运算,将任何正面的事情通过诚,扩大其结果。

矛盾

“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何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另外写一本书来补充说,该民族崇尚刀剑和武土的无尚荣誉。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倔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日本人的行为则好象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地选择另一条道路。

日本人行为处处存在矛盾的地方,很多人都很好奇。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具备行为的两面呢?一个人,要么是保守派,要么是改革派;要么是崇尚暴力,要么信仰和平。一个人一生一般只有一种态度。

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势必陷于混乱和不便。一定程度的和谐一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整个体系就将瓦解。

我们接受的文化,就是只能选择一种态度。日本人却可以同时具备两种矛盾的态度。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文化特点,有些民族崇尚武力,有些民族崇尚和平。并不能一律否认别人肯定自己。每种文化,都有其生存的环境,是经历千百年才逐渐稳定。北方人爱吃咸,南方人爱吃甜,并不能说谁对谁错。这是地域文化决定的,细研究一下,是气候和土地决定的。如果强迫北方人吃甜食,是万万做不到的。文化并不是只有正反两面,也可以是中间面,也可以是正反面同时具备。

我们常嘲笑日本人变态,文化中存在大量矛盾的地方。我们嘲笑对方,对方也在嘲笑我们不懂文化,只会自以为是。矛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我们细细了解日本,这种矛盾的文化,是我们不具备的。我们只会一条路走到黑,走不下去就放弃。矛盾的文化,却是可以在走不动的时候,能找到另外一条路继续走下去。再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崇尚武力,喜欢舞刀弄剑,心中必会滋生暴戾之气。见人就想打,见人就想骂。这时候买盆菊花,养养花,浇浇水,化解一下戾气。人就会中和很多。我倒是觉得,矛盾的文化,是种很高深的文化。给了自己两条路,都是活路,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生存能力。

这种矛盾文化,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将文化的一面做到极致,极致会带来负面影响。再将相反一面做到极致,也会得到一种负面影响,两种对立的负面影响相遇,就会化解于无形。当提倡工匠精神的时候,负面影响来的更猛烈一些,对人的伤害越大。一个人坐久了,必然身体虚弱,简单的运动是难以恢复,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运动指导,静到极致,动到极致,才能使的人体中和。除非,静的不久,没到极致,此时才可以用简单的运动来弥补。矛盾文化就是抓住了事物的两个极端。文中觉得例子很有意思。一个日本战俘,想尽办法想自杀殉国。再没有得逞的时候,就会一五一十的汇报军事机密。如是一般人,当了战俘也会保存生命,即使想自杀没成功,也不会配合招供。日本的行为,正是矛盾的两个极端。要么殉国,要么招供。这就是文化态度,把自己认可的事做到最好。

硬心肠的人认为差异应当存在。他们尊重差异。他们的目标是确立一个能容纳各种差异的安全世界。人们只有自己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会有不寻常的宽容。

如果人们还在战战兢兢地保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只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解决办法时,文化的比较研究就不能发展。这种人决不会懂得,获得其他生活方式的知识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他们把自身置于愉快和丰实的体验之外。他们是如此保守自持,以至只能要求其它民族采纳他们的特殊方式,别无其他选择。

文化这东西千差万别,以前愚昧无知可以嘲笑别人文化的落后。当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每个文化都有其历史背景。我们不能轻视,更不能嘲笑。我们更多是思考一下文化的差距。

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但凡能长期存在,其核心精神既是不温不火的中庸。不会软弱以致于让他人欺凌,也不会强大到耀眼让人嫉妒。这是我对历史的个人看法。日本之所以能存在这么多年,也是奉行中庸之道。不过此中庸并不是不温不火,而是时温时火,中和起来就呈现出中庸状态。举个例子吧,我们平常洗澡用的是温水,不冷不热,十分舒适。但是日本却是即享受热水澡,浑身绯红。又要去接受冷水浴,锻炼意志。同样还有,日本即以睡眠为爱好,又可以随时牺牲睡眠;一方面可以在余暇喜好烹调多种菜肴来品尝,色香味俱全。另一方面认为吃饭不是大事,只是维持生命的需要,甚至强行绝食测试意志。日本的矛盾文化的核心是,明确的知道什么时候该把什么事做到极致,并且能顺利的反方向转化。这点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普遍存在一种“差不多”心态。在做事方面,不如日本人做的极致。

说到“差不多”,我想额外多扯几句。看过许多文章,都在批评“差不多”。这里,我想给“差不多”平平反。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世界是个多民族的世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和习惯。如何化解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呢?那就需要“差不多”主义。举个小例子:

甲:“你偷了我的旺财,还给我!”

乙:“被我吃了!”

甲:“你把原来的旺财赔给我”

乙:“不赔!”

丙:“都别吵了,你给他一百元就算是买的。这事差不多就行了,不用吵了。”

一句简单的“差不多”就化解了彼此的矛盾。并不是所有的事,因和事佬一句“差不多”就能化解的,这需要矛盾的双方,放弃各自坚守的原则,迁就对方的观点。各退一步,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双方不认可“差不多”的思想,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日子就没法过了。中国有句俗话,“听人劝吃饱饭”是否也能感受到蕴含着“差不多”思想。

差不多主义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也许会说,犯了法,就要用法律,不能姑息。这话不假。但是生活中,太多鸡毛蒜皮的事,是法律没法处理。当两个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立场相对的人碰到一起。针锋对麦芒,半斤对八两,动动嘴算是轻的,大打出手的常有人在。爱狗和爱猫的对决,爱狗和吃狗的对决,矛盾的双方一直存在生活中,就连家庭吵架,邻居劝架也是以差不多主义收尾。我们的处理纠纷原则,就是要各打五十大板,各让一步,差不多就行。要是一直执着于自己的念头,非搞得头破血流不可。

如果说,我就是愿意执着,就是不愿让步,就不乐意凑合,就是不能差不多。与人对立还能分出伯仲,与命运对立,只会遍体鳞伤。选择一条执着的路,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要与失败对抗的。不过执着的人更易在工作上有所突破,这是其优点。如果把执着用在生活纠纷上,就是缺点。工作的界限只是人与物的接触而已。比工作更重要的是生活,与亲密爱人在一起是生活,与所有人相处都是生活。生活中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遇到问题如何处理。只有“差不多”才是一条折中的解决方案。

港台剧经典台词“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我们细细想来很有道理,为了一己之见,争的头破血流。大不如放下执着,开开心心生活。放下执着,就是一种差不多心态。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也是一种差不多心态。差不多即是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也是个人生活的真谛所在。

百姓向往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没有哪个人愿意与人争斗,被人争斗。不论君主立宪国家,还是民主自由国家,无论封建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若想安定团结,普及“差不多”主义就是一条很好的办法。有人说自由好,我说适当的自由好,信奉差不多主义的自由最好。自由过了头就是极端的自由对立,对立的结果就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帝。“差不多”主义不是和稀泥,不是最LOW的解决办法,而是最高级的民族矛盾解决的策略。但凡极端的固执不变通的民族和宗教,只会招人恨。中国有几千年的差不多处世经验,用于调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的矛盾。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完全可以在全世界实行,促进世界一体化,促进世界人民一家人理念。差不多主义一定会为世界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差不多在工作方面的表现还是欠缺的,不如极致的工匠精神。如果一个人生活上差不多,工作上追求极致完美。这是最好的人生状态。能做到这样性格差异变化的,非一般人能做到。从小就教育学生,“学要学好,玩要玩好”。小句子,大智慧。除了体现精力要集中,还能体会到差不多和执着。学习就是要认真执着钻研。玩怎么玩?就是需要与玩伴融合,与玩具融合。这不就是需要一种差不多精神。但凡抱怨玩伴笨、抱怨玩具烂的小朋友不会太快乐。想想上学那会,真正能做到学好、玩好的又有几个。往往一般人,只能坚持一种性格用在工作和生活上。要么差不多,要么执着。这也不怪生活上习惯差不多的人把差不多主义带到工作中。社会就是这样,靠的是整体的差不多,和极个别人在工作上的执着,才会和谐进步。

我认为差不是未来的趋势,以上,是关于差不多的个人看法。

人生曲线

日本的人生曲线与美国的人生曲线正好相反。它是一根很大的浅底U字型曲线,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过了六十岁,人又几乎可以象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在美国,我们这种曲线是倒过来的,幼儿教养非常严格,随着孩子日益成长而逐渐放松,待至他找到能够自立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几乎可以不受别人的任何掣肘。

作者提出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是U型。即,日本人在幼年和老年的时候自由度最高,在成年的时候最为不自由。而美国正好相反,幼年和老年时候自由度最低,反而到了成年,实现真正的自由。这是作者的理解,毕竟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认知。时到今日,如否有所改变那?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幼年和老年是相对自由和任性的。幼年有意识开始进行磨练,到了老年才可以有自由任性。现在的美国人幼年,成年,老年,更趋向与自由,只是由于幼年和老年的行动不方便,凸显出成年的自由。作者的U型曲线理论我还是认可的,只是今日,曲线的弧度变小了而已。美国人的人生更趋向自由,日本人的人生更趋向于磨练。我们呢?脑海中浮现的是DNA双螺旋结构。一部分人选择了自由,一部分人选择了尊老爱幼。日本和美国,不论曲线怎么弯。社会整体认可一条曲线,意见一致就是和谐的前提。我们可不一样了,年纪偏大的人认可中国传统观念,尊老爱幼,老年人要受到别人的尊重,行为和思想不受拘束。他们希望晚辈就要艰苦奋斗,就要孝敬老人。这与日本老年人的想法相差不多。但是,中国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年轻人要自由,绝对的自由,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平等。这就出现了问题,老年人想控制,青年人想平等。双方意见不统一,互相看得不顺眼。这就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中国爆发了。虽然看起来是坏事,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却是好事。先选取一段文章,是金庸在某次谈及中国的讲座,最后引用汤因比的一个结论:

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现在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地球就这样大了,无止境地追求、扩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后只能接受中国的哲学,要平衡、要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协作,避免战争。所以,现在许多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中国,他们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哲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平衡、和谐、团结的哲学思想、心理状态可能是解决整个人类问题的关键。”

也不知道有多少认可世界的未来会趋向和谐的结论。和谐的前提,就是把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化解开,如何化解开,就是需要先实实在在的把两种文化放到一起。正如想做生物实验,最基本得有只小白鼠吧。中国现在做的事,就是把东西方文化放到一起,我们先试验,就有条件先一步发现使世界融合的办法。这就是给世界最大贡献,胜于蒸汽机和交流电发明的时代意义。也许有人会担心试验会失败,我想大可不必。中国已经有了主题思路,就是前面所说的“差不多主义”。中国几千年民族大融合的关键就是差不多主义,不认死理,开心就好。中国用现成的思想,去办理一件有成功案例经验的事,我们的信心还是有的。只要不极端,什么事都好办。有些宗教过于极端,眼里容不下别人。过不了三代人,看着我们这么的安心自在,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个问号。反问自己,这么执着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自我修养

日本人自我修养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能力,另一类则不仅培养能力,而且要求更高。这第二类,我称之为“圆熟”

第一类,即培养能力的自我修养,其目的仅在于培养一种行为能力。即精神驾驭术,亦即认为意志应当驾驭那几乎可以经受一切训练的肉体。

“当我们做了你们称之为自我牺牲的事情时,我们则觉得是自己愿意做的,或者认为那样做是对的。我们绝不感到遗憾。不管我们实际上为别人作了多大牺牲,我们也不认为,这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或者认为应当受到回报。”

“圆熟”是比培养“能力”更高的自我修养境界。

“无我”。它所表达的“圆熟”境界是指在意志与行动之间“毫无障碍,纤发悉除”的体验。不管它是世俗的经验,还是宗教的经验,犹如电流从阳极放出,直接流入阴极。没有达到圆熟境界的人,在意志与行动之间则仿佛有一块绝缘板。日本人把这个障碍称作“观我”、“妨我”。

培养“一点”(集中、专注)对从事任何事业都具有无可争辩的好处。

这是一种自力更生的训练。它的回报就在现时现地,因为它使人们能够最有效地应付任何局面,用力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它能使人控制恣意妄为的自我,不躁不乱,无论遇到外来的人身危险或内心的激动,都不会失去镇定。

公案在中国已告绝迹,而在日本却成了达到“圆熟”的最重要的训练手段。

公案的意义不在于这些真理探索者所发现的真理(这些真理与全世界神秘主义者的真理是一样的),而在于日本人如何考虑探索真理。

日本文化反复向心灵深处灌输谨小慎微;而日本人则对此力图辩解并断言:当这类心理重荷一消失,人的意识有更加有效的境界。

“就当死去而活着”的意思则是说这个人已达到了“圆熟”的达观境界。

任何文化,其道德规范总要代代相传,不仅通过语言,而且通过长者对其子女的态度来传递。

日本文化在有意识培养民众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可以使得精神战胜肉体。培养这种能力,可以避免身体的恐慌和不安等。培养专注力是为了更好的从事各种工作,有意识的去培养,通过不断的思考,考虑到各种状况,想到最佳方案。在出现问题时,会迅速的想到当初的假设,有点类似于事故应急预案,从而使自己从容不迫。

公案就是类似于哲理推敲,不断的考虑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等哲学问题。想的时候很苦恼,当一旦自己悟到了答案,就会在出现类似问题时回想当初的答案。日本人不愿承认自己失败,只有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应对任何问题,才能达到圆熟境界。

想到一件事,之前了解到法国高考要考哲学。这让我很是意外。总以为哲学是上了年纪的人才去思考的问题。年轻人思考哲学,浪费时间,并没有得到任何答案。哲学本来就没有答案,站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研究哲学,最重要的就是将两方观点思辨,找到彼此观点的优缺点和局限性。思考的过程即是宝贵的财富。年轻人应该有这种思考精神,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答案,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反方的观点。通过思辨,感受到思想自由的意义。法国人民比任何国家都提前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由的重要性。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思辨,这一点是我们国家所欠缺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都不及思想教育,只要思想开了窍,想阻止学习都能难。现在却是赶着,撵着,哄着学习,学生累,家长老师也累。

有句话,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皇帝老儿最希望的状态,就是天皇的那种状态,一呼百应,没有反抗。这需要一种思想文化的普及,且根深蒂固。次一等的状态,就是无文化无思想。无思想的人民也容易管理,只要灌输一种思想,就会传承下去。最坏的状态,就是文化泛滥,思想泛滥。有了思想,就会转化成行动。行动不统一,皇帝当然紧张了。文化思想是把双刃剑,主要看上位者如何使用。在世界大环境的作用下,限制文化思想是没用的。思想的传播如风一般,四散开来。如一粒种子,扎向土地开花结果。这是自然的力量,人性的力量,不是任何制度能控制的。与其限制,倒不妨大大方方鼓励百家争鸣,上位者要做的是想出一条利用人性可以限制文化矛盾的政策。政策想不出来,思想又屡禁不止,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萌芽壮大而带来的种种矛盾。历史的趋势无法阻挡。

工匠

在日本,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对其专业上“名分的情义”要求十分严格。教师说:“教师名分的情义,不允许我说不知道。”“实业家名分的情义”决定他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他的资产已经枯竭,或者他为公司制定的计划已经失败。外交家在“情义”上也不能承认自己外交方针的失败。有关“情义”的上述含义都是把一个人和他的工作高度地等同起来,对某人的行为或能力的任何批评,就自然地变成对他本人的批评。

一个人若在自己生活中找到了可能实现的目标,在必要时就会锻炼自己以求达到自己选择的目标。

我们经常痛斥日本人不为曾经犯下的错道歉。民众也气愤,国家也谴责。这点很可以理解,一是由于日本本身就有一种不认输的性格,认输即意味着失败,即意味着名誉的销毁。二是日本文化没有恶这个概念,只是做了一件他们认为是尽忠的事。三是,举个例子。某孙子的爷爷杀人了,爷爷死了,你抓住孙子“你给我道歉”“凭什么道歉,又不是我干的”“那为什么你还气祭拜”“祭拜和杀人两回事。”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孙子不认账了,拖得时间越久越不认账,只要文化还存在,日本就不会道歉。真搞不懂,我一个小人物看了一本书就可以粗略了解一些日本文化特点,哪些专家难倒不知道吗?专家明知对方不道歉,天天嚷着让对方道歉,这是何用意?说给自己人听的呗。接下来就不说了,自己想吧。我希望我了解的都是错误的,我的假设就不成立,皆大欢喜。不过,日本文化能做到全民普及,这一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要是中国也是这样,上下一心,中国早就甩开美俄几条街了。

文中没有提到工匠精神,但是这却是日本人的特点。除了做事追求极致以外,从对名誉的重视程度来看。“不准许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如何能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外人不嘲笑。更要求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别人找不到一点毛病,自然就不会有嘲笑。工匠精神,有个人的两大信念做支撑,即做到极致和保护名誉。因此日本人在工作中特别出色。这点不得不佩服。我们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更多的是要求做到极致。少了一分对名誉的保护,因此想达到工匠级别,是有些难度的。

一方水土养一种农作物,一种农作物养育一方儿女,农作物中的元素和气候又造就人的性格。我们从日常中很容易发现这一规律,东北人一种性格,南方人一种性格,西南人一种性格,西北人一种性格。正因为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也就造就了不同人的性格。两千年来,我们的使命就是不断的协调各种性格之间的冲突。产生了儒、产生了道。随着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发达,人们吃的不再是面粉和大米,可以相互换取。摄入元素的平衡,这就造成了人的性格逐渐中庸,很难再见到极端的性格。日本地域狭长,可以说是弹丸之地,日本人的生活倾向于小。室内省去了床,食物以寿司为主。日本以水稻和海产为食。这也造就其极致的性格。(日本其实和我们东南沿海地区的饮食习惯差不多,可能气候略有不同,主要以水稻和海产为主,说个简单的例子,家里打家具,都是希望是南方木匠。南方更出产匠人吗?不清楚,也许就是饮食、气候的关系。)综合起来。日本人性格,就是把微观的事物做到极致。极致的性格也影响其各方面,受地域的限制,无法做到更大的极致。但是心里还是向往大的,要做就做最大,因此就产生创造世界第一的想法。日本就是这么极端的国家,微观做的精致,宏观争创第一。这种极致,就是我们常说的匠人精神,日本很少看到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在利用手中的资源,做到极致。

反观我们,资源太多,反而不懂利用;我们做的任何事,都是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存在差不多就够的心态。因为民族多样,性格各异,只有差不多算是符合各民族的要求,较真的放宽一下要求,无所谓的提高一下要求,两者一中和,只有“差不多”才能符合两者利益。我们的性格特点,是向各个层面发展,可以小到原子,达到宇宙。都有我们的身影。但是缺少一下“匠人精神”,我们更多的掌握的是众所周知的知识,缺少一些再探索的精神。日本虽然没有中国一样占据所有的行业,只是在自己认知的行业内,做到极致。举个例子就可以形象的理解,少林寺藏经阁有很多武功,中国人进去,把所有武功都学会了。日本人进去只学精一本易筋经。“学会”和“学精”还是有差距的。幸好我们学的多,可以上天入地,虽然达不到百分百的界限,也能到达百分之八十的节点。日本人却是只能在某一方面发挥其百分百的实力。数量上受到了限制。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看书就不能打球,打球就不能画画。但是有这么一个规律,做一件事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效率越低,不是回报低,是效率低。付出20%的精力,可以获得80%的成就,再付出80%的精力,才能获得余下20%的成就。把一个人的精力分成五份,即可以获得五份80%的成就。日本人只做一件事,获得100%的成就。从单个项目来看,中国确实不如日本人的成就,但是从社会整体成就来看,获得成就远大于日本人的成就。这就是为什么在自由发展的今天,我们整体看起来比日本强大,但是在某个行业比较的时候,我们还是有欠缺的。

我个人认为“差不多”是调和各方面意见而获得一个中庸的答案,不过激,不颓废。但是隐隐藏着一些负面的情绪。很容易消磨一个人积极的心态,最后都成为“差不多”先生。日本这个“极致”先生,能否经得起我们的消磨呢?最终也成为“差不多”先生呢?也许中国人被日本人感化成“极致”先生,这不是不可能。这还是要看个人对价值观的执着的态度。这种执着度就是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就像一个人吸收了各家的武功精华,混搭成一个新的武功。侧重于吸收和融合。中华民族大家庭,就是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优秀民族特点,融合为适应所有的民族的特点。最近提出了“工匠精神”,首先肯定几点,一是日本民族也具有这一特性,并且靠这个特性吃饭。二是,这是我们欠缺的,并且因为“工匠精神”的欠缺,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危害,我们急需要“工匠精神”弥补我们的缺陷。与其说我们被日本人影响,不如说我们正在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的精神,然后融合成自己的精神。王者苏醒,吸取众家之长,就是其精神。忽然想到一句玩笑话,别人的智慧。“为什么慈禧闭关锁国,是因为怕中国人出去,最后都和中国人一个性格。”中国人的性格太容易感染人了,贴近于人性,也不至于出大错。不拘小节,又有进取心。世界的未来,终将会是融合的,不分民族和宗教,有一套“差不多”的标准令各方都满意。这套标准哪里来?遥远的东方看中国。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一个是有五千年融合文化的国家,一个是有二百年自由文化的国家。一个侧重长幼有序共同准则,一个侧重自由自主。哪一个更适合未来,更适合在世界普及呢?不能妄下结论,还是需要时间去验证。但是我可以大胆猜测,这两种文化不能共存。只能有一个存在。这就看未来人如何选择了。他们比现在的我们更智慧,更会选择。

将工匠精神、等级制度及“各安其分”结合,你可以发现在日本,让我看似很低贱的工作也有人做的出色。首先,等级制决定了,有些人世代做一些我们认为低贱的工作。其次,“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教育“低贱”的职业要坚持本职工作。接着,工匠精神,就让他们把“低贱”的工作做成一项事业,一门艺术。最后,低贱职业不被歧视,死后依然成佛。现在日本,等级关键减弱,低贱职业不在世袭制,可以自由选择。低贱职业从收入方面也是少一些的。有些人迫于生计,也会选择做一些低贱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业,他们的宗旨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仍然是一种荣耀。我想到日本电影《入殓师》记录一个给死人化妆的职业,日本人把这一职业做成了一门欣赏艺术。反观我们国内,我们把一些收入低的职业归为低贱职业。像是农民,清洁工等等。我们奉行的是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标准,即是有能力做好,钱没给到位,也会藏着掖着。这就造成工作是给别人干的印象,何谈工匠精神。在中国工匠精神是看工资高低的,工资越高越有精神。我们应该仔细研究一下日本的工匠精神,虽然收入有高低,但是把事情做到极致,获得成就和荣誉却是一致的。

最后,自己回答一下我开篇提出的问题。“中国就算是超过了日本,然后呢?就算是世界第一然后呢?当老大就可以随意欺负小弟吗?”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有点突兀,这是一个万能题,可以用在任何场合。其实我就是不明白我们争第一的意义是什么?在学校我们争得是分数,在工作争得是收入,在国际争的是经济、军事、政治的第一把交椅。我们现在努力实现第一的梦想,梦想实现以后,我们再和谁比?如何对待落后于我们的美日欧?是可以像家奴那样,不听话就打。还是像大财主那样,每逢十五发救济?我真的看不清会怎么样。孤独求败是无聊死的,李元霸传说中被自己锤子砸死的。争第一不是我们最终的结果,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条非功利的目标,并始终坚持这条路走下去。世界的未来趋势是地球村,人人平等,消除饥饿。不用急着争第一,普及一种文化,帮助地球村的其他落后国家,达到一致的环境。这条路更漫长,远比争第一要长远。且意义巨大。看看奥运会,没有常胜的冠军。风水轮流转,即使得到那么多冠军,也就那么一回事。第一并不我们的最终目的,但我看不清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如果是一个高度自律的民族,会被富裕的生活折服吗?会向生存低头吗?”以作者所在时代,出现这个问题。我可以斩金截铁的回答“不会”。理由一,日本人追求的是精神而非物质,理由二,听命于天皇,有明确的方向性。理由三,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正因为重视精神轻物质,即使不盈利,只要做的事情是自己认可的,也会发挥工匠精神坚持下去。正因为皇恩至上,天皇一声令下,会坚守各自的忠诚。正因为各安其分,每个职业都会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不会羡慕别人的工作。由这三点就可以知道日本不会为了发展经济而放弃他们认为对的事情。这只是七八十年前可以如此回答,那时候天皇的话还好使,自由民主文化还没有渗透。今天的日本我们能看到的是天皇失去了神格化,自由民主造成多重文化的矛盾,人口俱增引发的就业危机。种种迹象表明,今天的回答需要再仔细琢磨。现在能看到历史遗留下来的是:工匠精神,礼貌的儿童,矛盾的性格以及耻感文化。这些不足以回答我的问题。发展科技还是发展经济最终还是有政府说了算,政府确实由多元的民主文化决定的。也许是发展经济,也许是期待科技给未来带来利益。近期刚了解的信息,日本一个地区想发展旅游,想改变地区的样貌,但是被某团体以维护地区原貌为由而阻止其变化。即想保护环境,又想发展经济,这就是矛盾之所。唯一折中的办法就是慢慢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原貌。慢性格又不太符合快的生活节奏,这又是矛盾。日本存在太多的矛盾,我们也是一样,都在矛盾中挣扎前行。唯有中庸之道,才能化解各种矛盾。我看好这个文化。

一本书无法了解日本,几行文字更无法了解日本。我们了解的只是显而易见的文化,还有一些深层文化观点值得我们去研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7,368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941评论 2 37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4,369评论 0 32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848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71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50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904评论 3 38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5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819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848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652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468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912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9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89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906评论 2 34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12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生下来,活下去!这是人们对生活最初的定义。可怎么活? 为什么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欢喜,有人忧愁呢……心境!
    Devil梁红阅读 149评论 0 1
  • 小孩子就怕有火,有火就会生病!! 转自网络 老话常说:“小孩子就怕有火,有火就会生病。”以前我不以为然,自...
    十八子li阅读 446评论 0 0
  • “性格决定命运”与“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一样,都是同一个道理根源上发出的枝丫。 所谓性格,就是一个人应对外界...
    思想磨坊阅读 321评论 0 0
  • 许多人为了提高观影体验和所谓的真实感走进影院,而这一切都会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就建立这个不过是厂电影的体会...
    懿曦l逆尘阅读 148评论 1 0
  • 8月29日下午,服务中心党支部召了开以“七个反思”为题的组织生活会,公司工会主席,副总经理谭沛光参加会议,...
    0服务中心0阅读 36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