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的高考要来了,这是一个让很多家庭纠结的紧张话题。
现在的我,已不再热心高考这件事,因为儿子已经大二,距离我的高考也成了一个遥远的回忆。
1990年我高中毕业,那时候每年高考前一个月要进行一次重要的考试,不亚于高考,那就是预选。预选通过的人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没有通过就被学校提前扫地出门。
我的母校是甘肃省贫困地区的普通高中——屯字中学,我的同学和我一样都是来自农村,父母能让我们上高中已经是最大的让步和牺牲。此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每家都有干不完的农活,虽然辛苦,大人们却觉得很值,毕竟收获的粮食是自己的。所以我们这些长大成人的劳动力放在学校读书就是吃闲饭,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何况每学期还有不菲的学杂费。
那时,我们的学习全凭课堂,回家大人是不允许我们看书的,因为家里的农活太多了,太需要人手了,即使住校生,周日回家也得干活,不是用架子车往地里运粪,就是给牲口铡草,要不就是去挑水,反正都是体力劳动活等着我们。
当然,我们也没有理由埋怨父母,毕竟这些劳动是基本生存的需要,吃饱穿暖才是父母对子女起码的义务和责任。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当时年轻,有精力供我们读书;其次父亲有个没有上成大学的心病,想让我们姐弟替他完成心愿,这样我周末回家,干活的时间不多。
我的很多同学就没有我幸运,他们或者是父母年龄大了,确实干不动了,需要他们在周末添把手;或者是家里有哥哥嫂嫂,怕哥哥嫂嫂计较,只有勤快点,多干点体力活,好减轻父母的负担。
我们周末回家劳累,上学的条件就更苦。
我的家离学校有50多里,骑自行车上学时,是慢上坡,家乡的春天,风真大啊,逆风前行,我们常常得下来推着自行车走;还有的同学家是山路,就靠两条腿,得翻过山、趟过河,才能到学校。
我们的每顿饭都是干馒头,如果用开水一泡,就着咸菜或者熟油辣子,这已经就是最好的福利了。
可是学校的开水总是有限,很多女生胆小、脸皮薄,不敢去抢,有时候好几天都喝不到一口热水。
到夏天,馒头是肯定要长毛的,我们抠掉上面的霉斑继续吃。
这些经历,我当时都没有觉得苦。我最煎熬的是住宿条件的恶劣,现在想来我们的学校也有重男轻女思想,因为全校的女生宿舍放在学校的最尽头,一个非常阴冷的角落,离最近的那排教师宿舍还隔着一块不小的菜地呢。一个年级的女生住在一个大房子里,前后靠墙是两排用木板拼成的大通铺,地上放着我们的自行车,屋子里既阴冷又狭窄,出来进去都得侧着身子,宿舍离厕所远,还没有路灯,晚上上厕所,我们都得结伴而行才敢去。
宿舍后面就是学校的围墙,外面经常有社会上的小混混吹口哨,如果节假日或周末,有些女生下雨路滑回不了家,晚上就有人推女生宿舍的门,还在外面乱叫,同学们害怕极了。这帮人推不开门,会骂骂咧咧地离去,经历过的同学,只有提醒其他同学,我们加固门,或者不住在宿舍,却不知道如何反抗;那时候学校没有保安,也不知道有哪个老师管这些事情,所以只有不了了之。
我因为身体不好,开学不久,父亲就想办法让我住在外面的亲友家。而大多数的的女同学只有忍受这样的住宿条件。
西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这源于低下的生产力,因为干农活需要力气,男孩天生就是力量型的,是干农活的好帮手。在传统的思想中,女孩迟早都是别人家的人,很多父母不愿意供女孩子上学,能让她们初中毕业就算不错了;再加上求学本身的艰苦,一些女孩也不愿意继续上学,所以班上的女生一般都只占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
而我的女同学,冬天,身体不舒服的那几天只能睡在冰冷的木板床上,待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宿舍里,有时连热水都喝不到,好多同学都落下了病根。
同学们都是风雨无阻地上学,都是挨饿受冻的生活,可是求学三年,很多人没有过预选这一关,没有踏进高考的考场就被淘汰了。况且那时候,我们这些偏远乡村学校,分配到的名额本身有限,加上我们的成绩也确实不好,因为我们没有题海战术,没有更多的资料,没有节假日补课,老师和家长对学习的要求也不高。
应届毕业生中基本上70%的同学在预选时就被淘汰了,他们居然连高考考场都没有进过、高考试题都没有见过,就被推上了社会。
现在想来,我是伤感的,我们村里和我一起上学的几个女孩子,她们当年都没有预选上,家长就不给她们复读的机会了,所以,她们带着身体的病痛,带着所谓的大龄女孩的身份,听从父母的安排,草草结婚了,继续着母亲走过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即使这样,她们还要招人嫌弃,周围的人还瞧不上她们,觉得她们多读了几天书,下苦力不如没读书的女孩子,针线茶饭又不会干,所以嫁人的条件都不是很好。
我一直认为,那些最终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并不是他们没有考大学的能力,而是缺少了家庭的支持。
1990年我们班应届毕业生有四十多个吧,通过预选的不到十个,最终只有一个男同学考上了省会城市的一所中专,其他的全军覆没。
当然我们这一届的学霸就另当别论了,她是个很漂亮的女同学,三年来稳居全年级第一,她性格开朗,大方热情。当然她不住校,是走读生,我们眼中的她也没有比我们更努力,可她就是成绩好,她当年就考上了不错的本科。她简直就是我们那一届所有同学的偶像,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我们的女神。
后来,我的很多同学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但都经过复读,他们现在也是各行各业的脊梁,他们的成就应该是来自于当年父母的付出与支持。当然我也不例外,否则以我这懒惰的坏脾气的丑丫头,不是饿死田间,就是离家出走流浪世界(不过也有可能闯江湖成功)。
那时候相对来说,男同学的出路要广一些,当兵是他们除了上大学以外的最好出路,好多同学至今也留在部队,成为当之无愧的小首长。有的男同学高中毕业就去学开车,外出打工做生意,现在也是小有名气的小老板。
随着高考录取率的增加,各省又相继取消了高考预选制度。这种预选制度存在了十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在那个岁月,这个预选,给很多考生带来了沮丧和失望。
当然现在想来的苦,那时的我们都不自知,青春年少的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快乐。毕竟坐在教室里的感觉比在地里干农活舒服,还有一群同龄人一起玩: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这样的活动再简单,也足以让我们兴奋很多天。
男女同学虽然不说话,但却是暗流涌动,那些少男少女们的情思都有。若干年后,说起那些小心思,虽然现在听来是笑话,那时候却是“少年维特的烦恼”,不过,有小心思,才是正常,毕竟都是青春年少,我们的青春没疯狂,也不至于太冷血吧!
当然这些快乐只是上学的副产品,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未来有无尽的期待,生活充满了希望与理想。我们都是要考大学的,考上大学就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生活就有了无限可能的美好。
若干年后,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感觉自己最快乐的、最充实的一段学生时光,还是高中时代,那时候心智毕竟比懵懂的初中有思想些,又没有大学时代的复杂。何况,高考确实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命运。
番外篇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81年又将高考预选正式列入高校招生的政策。由省级主管部门根据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的三至五倍,参照应届毕业生和往年录取情况,确定预选人数,再把人数逐级下达,择优预选,最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也是当时条件所限,毕竟那时候一切工作都是人工完成,本身考生多,录取人数少。如果全部高中毕业生都参加统考,老师的工作量就太大,考试、评卷工作难以做细,影响高考成绩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