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测试的试卷虽然与我们平时的测试的题型略有不同,但知识点基本都是已经认真带孩子复习过了。
字音字形这块,基本都是常读常写的。除了“抽噎”的“噎”和“瞟了一眼”的“瞟”是上学期学的字,其余都是本学期新学的。至于“徘徊”“寂寞”“漫长”“万不得已”这些词语都已经默写过、强调过多少遍了。
至于词语和句子这块,我认为该讲的也讲了。考试前,我带着孩子,把词语表中所有的四字词语的默写一遍,解释一遍。把几个单元的日积月累的句子背背默默,甚至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用到这些句子也又过了一遍。
考前复习时间比较爱充足,我把过去经常会忽视的语文园地中重点知识也带着他们复习了一遍。例如:第一单元里使用相同意思的词语写句子;第二单元里用给定的词语写夸张句;第三单元里不同的心情看待周围的景物。 给孩子举了例子,再次强调了写的方法,甚至让他们背了相关的例子。
第二单元是世界名著阅读单元,除了强调了选文的出处、作者自己国别,又带着孩子们复习了名著阅读的一般方法:一要沉下心去读,二要了解名著写作背景,三要学会在书本空白出写批注,四要摘录一些优美的、有哲理的文段,五要把那些有这众多人物的小说的人物关系理清楚,六要在读完后写下心得体会。
至于根据所有知识填空、课内阅读,那更是觉得没有任何问题的。
……
看到试卷的那一刻,我挺有信心的,觉得孩子们把试卷完成的很好才是正常的。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有一丝欣慰,更多的是失望。欣慰的是班里大部分学生做的还是发挥了正常的水平,把自己平时学习内容展现在自己的试卷上。失望的是,哪怕是考试的前一天刚强调过的,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答不上来,甚至还是不错的同学。胡荔佳茵和张一帆两位成绩很好的孩子,也不会回答“《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名著,你采用的阅读方法是( )至少填出两种”这道题;8位同学空着这样一道题,陈平生活在乡村,很了解花草树木,真可谓( )。前一天刚讲过“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中“鱼”和“鸟”只是代表,对任何事情熟悉都可以用这句话;再者,“我留着些什么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学生竟然认为这句话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在“黑”“厚”“饿”三个字里选一个写夸张句,有同学写了“静”;这些在你竞选班长成功后,看校园里“花草”的情景,三分之一写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类似这样反复强调仍有很多同学出错的题,或者根本不认真看要求就做题的情况,我略感无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唤醒这部分不带脑子不审题的孩子。另外,为什么班里优秀人数没有别的班多?我带的孩子为什么常常高分的不够多?我还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今后我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有布置有落实,争取在弱项上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