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孩子年幼学习能力差,其实不然。有实验为证。
孩子天生有超强学习能力
美国儿童心理学者Andy Meltzof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木盒子”实验。实验人员找来一个像鞋盒子大小的木盒,上面盖一块橙色的塑料板,里面放一盏灯。当人一旦接触到塑料板,里面的灯就会亮。接着,实验人员请来了一些1岁多的宝宝,由他们的父母抱着,让宝宝观察实验人员这一行为:身体前倾,用额头接触盒子上的橙色板,盒子里的灯亮立即亮了。宝宝们看完后便离开了。
一周后,这些宝宝再次被请到实验室。宝宝一看到那个橙色的盒子,便径直走过去,做了一个跟之前实验人员一模一样的动作——身体前倾,额头碰触橙黄色板,灯亮了,宝宝发出快乐的笑声。宝宝们完全记得一周前这个只接触过一次的木盒子和亮灯细节。
这便是模仿能力,被让.皮亚杰称为“延迟模仿”。无论父母有哪些好习惯和坏习惯,当宝宝1岁后即使是那些只接触过一次的东西,4个月后还能模仿出来。所以父母那些长期在孩子面前做的习惯,孩子一定学会,并且容易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行为习惯。
日常生活中,父母哪些坏的习惯和好的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国外某亲子平台曾经对2000多名父母做过调查,发现有5种最容易被孩子学会的:
1、父母爱撒谎
一位叫艾丝的妈妈,回忆自己小时候常常听到爸爸撒谎。她的爸爸每次缺岗的请假理由是肚子疼,还在电话里煞有介事地说自己拉得多惨。事实上她的爸爸正在一边做着美味的烤火鸡一边满嘴谎言地请假。艾丝第一次撒谎是在幼儿园,她跟老师说第二天不上学的理由是她的妈妈要生宝宝了。后来她的谎言才被揭穿。
艾丝说自己父亲撒谎的坏习惯已经被她学进了骨髓,她常常在做某件事情或说某句话前,都会下意识地想到谎言。因为撒谎行为,她失去了幸福的婚姻。后来,她意识到自己撒谎的行为有损为人母亲的形象,也会给自己的儿子带来不良的模仿影响,所以她说自己正在戒得很辛苦,她呼吁所有父母都别在孩子面前撒谎。
2、父母爱暴怒
一位叫约翰的爸爸,说自己4岁多的女儿常常像他的妻子那样喜欢发怒。约翰说,妻子会因为他做饭不可口发怒,会因为他晾晒衣服忘记用夹子而发怒,还会因为他未能把女儿的玩具收拾整齐而发怒……并且他的妻子发怒总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先瞪眼睛、把手上的东西摔地上,然后喊着他的全名怒吼。
有一次,他的女儿因为找不到一本叫《森林公主》的绘本而发怒,原本天真无邪的小公主突然变成小恶魔,先瞪了他一眼,把手上的芭比摔地上,然后喊着他的全名……他当时惊呆了,也很难过。他觉得妻子毁掉了一位可爱的小公主。
3、父母爱玩电子产品
一位叫安娜的妈妈懊恼地说起自己女儿的故事。她和丈夫都爱玩手机,经常用手机跟亲戚朋友聊天。一天晚上,她半夜上厕所,隐隐约约地听到女儿房间传来音乐的声音,她透过门缝看不到异样。
当她躺到床上,想想后又不放心,便重新返回女儿房间。进去后,发现音乐是从被子里传出来的,她掀开被子一看——女儿正趴在床上玩妈妈的手机。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不仅知道了如何解锁手机,还偷偷记住了解锁密码!
4、父母爱看书
皮特已经是个2岁男孩的爸爸,他常常感激自己的父母,让自己爱上了看书。他从记事时开始,就记得家里总有一个大大的书架,上面放着各种书籍,后来他们搬了几次家,每次安置新家,他的父母总会第一时间买回一个大书架。所以他从很小时就跟父母一起看书,当他在小学的年龄,就已经每周能看完2,3本书,现在更多了。他说从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有人生的意义,他充满感恩。
现在,他2岁的儿子也总爱装成“读书人”的样子,拿着绘本问爸爸。
5、父母爱劳动
在麦姬的印象中,自己的父母是非常勤劳的人,每天从5点开始,父母就会起床张罗农场的活儿,一直忙到晚上。她长大后,从相册里看到无论是1岁时,自己挽着小篮子给兔子喂食,还是2岁时,自己给绵羊剪毛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受父母的影响,麦姬也爱劳动、爱做家务,一闲下来就会觉得心慌,动起来才心里踏实。
现在她2个孩子都爱劳动,常常帮妈妈扫地、倒垃圾,甚至给妈妈煮爱吃的咖喱土豆。她觉得勤劳是父母送给她的最棒的礼物。
想起了两个笑话:
一位农民种了一片又密又高的苹果林,某天发现一个小男孩爬在树上偷苹果,便生气地说:“你等着看,我要去告诉你爸爸!”孩子抬头大喊:“爸爸,树下有人找你”。
大街上,小女孩给一位又累又渴的老人递了一瓶水,老人喝完很感激:“好孩子,我要告诉你妈妈,让她知道她养的女儿像天使”。这时女孩往后喊:“妈妈,有人说你养了个天使”,孩子的妈妈一直面带微笑地看着女儿呢。
父母的坏行为还是好行为,都会被孩子学到。
本文关键字:学习能力、模仿、行为习惯、幼儿心理、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专分享有价值育儿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