漈头村,座落于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南部,属澄照乡辖区,距景宁县城约10公里。
环视漈头村,四围山势开阔,群峰峻峭苍翠,一丛丛古木葱茏如黛;整个村子依山旁水布局,是典型的浙西南山村格局。一道清澈的小溪旁村而过,村子中部有一座经年的小石桥。桥南为上村,桥北为下村。漈头村古称漈川村,建国初改名。漈,即瀑也。村口两华里许,有一处瀑布,小山村因此而得名。
村里百年古宅潘家大院,曾经是官拜六品大员的宅邸。门额砖刻“名宦世家”四个大字,门前四支桅杆巍然静立岁月风雨里,记载着这里岁月过往的兴盛往事。村人从容和蔼,彬彬有礼,百年遗风历历如旧。
相传,建国之前,凡是触犯家规的子孙都要在贞孝坊前长跪,向牌坊主人蔡姑忏悔。如兄弟之间不和,长者就以蔡姑为范,兄弟各自对照,在贞孝坊前相互认错后,相抱言和。近两百年来,村里父慈子孝,兄弟相携之风,历久不衰。
向北跨过小石桥,不出百步就是赫赫有名的贞孝坊。
贞孝坊,为木质结构的亭榭式建筑。四排十六支近一抱大的坊柱,乃是上好菠萝格木;坊顶四面围成峰状,四角翘檐下各有五支龙角探出檐外。牌坊正顶上,红底金字的圣旨木匾熠熠生辉;牌坊正梁上“贞孝”两个金色大字赫然醒目;二字之下刻着“旌表漈头贡生潘继祖女既蔡姑之坊”一排金字;左右主柱上是“精忠贞孝世无双,古往今来第一人”的金色对联。牌坊宽11米,深5.5米,整座牌坊古朴肃穆,巍然俊逸。
牌坊后侧,就是蔡姑庙。门额上砖刻“孝德流芳”四字;其左右两侧砖刻耕读渔猎古朴画面;庙门两侧石门框上刻着“孝存岁月铸门风,德厚传家伴子孙”的对联。
据说,建国前蔡姑庙并不向外客开放,只在重要节日里,开庙供村人供奉祭拜潘蔡姑。
“贞孝坊”前,一汪清溪不舍昼夜潺潺流过,像一支永不停息的颂歌;对岸的小山岗上,一丛千年古木静立在岁月风雨里,见证着蔡姑不朽的孝德仁心。
贞孝坊建于嘉庆丙寅年,即公元180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文革浩劫中曾一度被毁。
据漈头村潘氏老人介绍,贞孝坊是为彰表潘氏二十五世潘蔡姑为赡养父母、抚养侄子,终身不嫁的高风亮节而建。
清乾隆甲戌年,即公元1754年,蔡姑诞生在漈川“裕敦古”老宅。乾隆癸己年,即公元1773年,美丽的蔡姑正待嫁闺中。可是,那年3月,她二哥潘于周病逝,抛下了年幼的6岁儿子潘朝举;时隔6年,乾隆己亥年,即公元1779年,蔡姑三哥潘保和也因病去世,扔下了9岁的大儿子潘仁敦和7岁的二儿子潘仁高。对于蔡姑的父母,这无异于天崩地裂的巨大打击,儿子夭折之痛,孙子抚养之难,自身养老送终之悲,一并倾压于年迈的二老身上;白发苍苍的母亲几乎日日以泪洗面。潘蔡姑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几经相劝都无法消除父母的哀伤,于是,立下誓言,终身不嫁也要为父母养老送终,把三个侄子抚养成人。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有着如此沉重负担的家境,实在无人敢担此任。偶有男子上门求亲,潘蔡姑总以父母、侄子为念,婉言而拒。尽管父母百般相劝,蔡姑矢志不移。她心里明白,如若出嫁,抛下年迈的双亲、年幼的三个侄子,实在是于心不忍;如若招赘上门,必有儿女,即便自己能把侄子视为己出,又有谁敢保证丈夫能不分亲疏?即使心里无亲疏,也难免会有言语错失,如因此伤了原本可怜的侄子们的心,又怎么对得起早逝的两个哥哥?思前想后,不敢轻易应允,一心一意坚守誓言。
几十年中,蔡姑依靠两亩薄田,日夜劳作,艰难养家。还常常要帮村人做些洗刷、缝补、裁剪等活计换得劳力,完成耕作重活,但都要等孩子睡后,生怕伤了他们稚嫩的心。尽管如此艰难,但村人从没有看到她苦楚泪眼,听到她悲叹抱怨。据说,她一生都没做过一件新衣,全是侄子们不能穿的旧衣服拆了拼接起来,做成自己的衣裙。
清嘉庆甲子年,即公元1804年,时任景宁知县的游朝佐闻知此事,亲临慰问,亲书“洲孝维风”匾额赠予蔡姑,并将她贞孝节操事迹逐级上报朝廷。嘉庆皇帝闻之,委派大臣前往漈头村查核。嘉庆丙寅年,即公元1806年,嘉庆皇帝降旨旌表潘蔡姑,并赐银建造“贞孝坊”。
据潘姓家谱记载:蔡姑抚养长大的潘朝举,得中增广生,但寿短早逝。其妻“吴氏三十八而寡,敬执妇道……苦节坚贞,咸丰辛亥五月奉邑候曹主详请旌额”。潘朝举之子潘云及其孙潘镜蓉,在“名宦世家”之“潘家大院”前都立有桅杆;潘朝举之女嫁给大漈小佐村严克义,生子严用光。严用光是清道光已酉拔贡,全省第一,入“侯选教谕”;同治五年,受景宁县衙邀请,主持雅峰书院,亲督教席;一生著有《述古斋古今体诗》8卷、《诒谷堂诗稿》2卷,堪称景宁一代鸿儒乡贤。蔡姑抚养长大的潘仁高之孙潘镜昭官拜六品,为“潘家大院”之主。两百多年来,潘氏家族内外后人都非常争气,堪称官宦望族,蔡姑之贞孝鸿德可谓烛照千秋。
漈头村干部潘志平介绍说,自蔡姑之后,一代代漈头村人孝敬父母,善待长工,勤奋耕读,勤俭持家,严守家道门风。漈头村逐步走上富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财主村”。农业、商业、手工艺都非常兴盛;米行、茶坊、酒坊、染坊俱全,俨然热闹如小城一般。全村富裕门户过半,建国初被划为地主或者富农成份的就有18家之多;潘姓家族里相继出了几十位学业有成的子孙,家谱里有详实记载可考的就有69位。
家道兴旺的漈头村潘姓族人,接济贫苦,乐善好施,扶助过路商客的村风,闻名遐迩。
向南穿过小石桥,潘雷行宫与贞孝坊隔水相望。顾名思义,潘雷行宫,就是潘姓族人与雷姓族人合建的古道行人歇脚和躲避风雨之所。行宫内设有戏台,兼作潘雷两姓族人祭拜、娱乐场所。
潘姓是漈头村开基家族。据潘姓村民介绍,很多年前,雷姓一男子在潘家做常年雇工。雷姓男子勤快老实,聪明能干,深得潘家族人信任,所以为他娶妻建宅,并赠其山林、土地。经数百年生息繁衍,就成了如今紧相毗邻的后山村,全村雷姓,世代睦邻。潘雷行宫就是两姓友谊的象征,也是景宁畲汉人民和睦友好的历史见证,更是潘蔡姑孝德贤心引领下的潘家风范的佐证。
村街边,那幢门首上鹿含草水泥胶塑图还清晰可辨的百年古宅,就是“大和药号”。据说,这也是蔡姑后人的产业。在建国前,大和药号曾经非常红火;药号门前,远道而来的商客车马,停满小街。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只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庄里的药号,能经营得如此红火,完全是依赖着口碑相颂,誉满遐迩的好名声。
星移斗转,历经文革十年浩劫,贞孝坊一度销声匿迹。重修贞孝坊成了漈头村老人们的集体心愿。
现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贞孝坊又复建如初,整个漈头村也已出落成深闺淑女一样楚楚动人;俨然是一派人和美、山水和谐的古村风貌。
当游客在贞孝坊前驻足,村民就会满脸骄傲地过来讲述蔡姑的故事。在每一个漈头村人心里,潘蔡姑是他们全村的骄傲,她的贤淑孝德永远激励他们从贤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