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我去药店买药,结账时,看到收银台前站着一家三口。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妻,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他们都看着收银员一盒盒扫描着收银台上满满一筐战利品,框里有药,保健品以及滋补食材。
当收银员刚扫描完这些商品时,小男孩就迫不及待地高高伸出双手要抱这塑料筐下来。正在翻钱包的妈妈突然厉声呵斥:“你等一下!还没交完钱呢!”站在旁边的爸爸也跟着烦躁地嘟囔:“你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呢?再说这么重,你搬得动么?”
这一筐战利品还真不少,塑料筐得有三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高度估计也得二十多厘米。小男孩瘦瘦小小,身体站直了也不及收银台高,要搬这一筐东西确实蛮费劲的,不过他应该还是有能力搬下来的。
这孩子开始争取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长大了。这是很正常,很可爱的行为,也是令人欣喜的行为。
哎,可惜这对父母却看不到这一点。
等妈妈交完钱,小男孩又迅速伸出手抢着去搬筐下来。
我心里乐,这小家伙可以啊,爸爸妈妈都凶巴巴地反对他,他还是蛮坚持。
他妈妈无可奈何,带着气说:“算了算了,你搬吧!”
小男孩很兴奋,像是很怕错失这个机会,也像是想借此表现一把,证明给爸爸妈妈看,急切切地就往下搬药。
但动作实在太着急了,当他把筐搬下来时,有几盒药掉了出来。
这下把他妈妈气坏了,大声责骂起来 “你看,不让你搬,你非要搬!都掉地上了吧!你要把妈妈气死啊!”
小男孩蹲在地上,一手紧紧抓着塑料筐,一手匆忙去捡掉在外面的药。
这时,旁边的爸爸也开始发话了:“我说了吧,你搬不动的,非要逞强,总是不听话,药掉出来了吧?”
妈妈又开始喋喋不休讲道理,像是要把握这个机会,借儿子犯下的错误好好教育教育他,希望他从此可以变得听话一些。爸爸也跟着附和着,二人都是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小男孩干脆蹲在地上不起来,头沉沉地低下去,在地上蜷成了一个球。
这对父母的动机我是理解的,但实在不赞同。
看着仍在地上蹲着的小男孩,听着这对夫妻嘴里蹦出的各种大道理小道理,我都开始烦躁了。烦得我爱多管闲事的毛病忍不住发作了。
于是,我低头对着小男孩说:“这孩子好厉害啊!这么重都能搬下来!从小就知道帮爸爸妈妈分担劳动量,真是个男子汉!”
在地上蹲了半天的小男孩,慢慢把脖子向上仰了90度,怔怔地看着我,眼光里有惊讶,有惊喜,十分动人。
接着,他咧嘴大大地回了我一个无声的微笑。灿烂,天真又饱含深情。
这微笑感动了我,里面有太多故事。我分明看到了这孩子对认可和支持是多么的渴求。
我也回给小男孩一个大大的微笑,我相信我的眼睛在告诉他,你真的很厉害,不要在意你爸爸妈妈怎么看。
可能是两个执拗的灵魂在那一刻联合在一起,彼此助长了气场。这对夫妻停止了让人抓狂地讲道理,也没说我多管闲事,而是对这小男孩平和地说:“你起来吧。”
一家三口很快走出了药店,而这件事久久未能走出我的心。
这对夫妻的行为有多少父母的影子啊。
孩子做错事,身为父母,当然应该及时纠正,所以对于批评孩子错误的行为,我是不反对的。但我实在难以认同父母眼中只能看到孩子做错事的一面,而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药店那个小男孩,想通过搬下一筐药来证明自己有能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件事是多么积极有意义。身为父母,看到孩子想积极参与劳动,并且可以为自己分担一些劳动量,应该很欣慰很开心。
可惜,他的爸爸妈妈只是看到,这孩子又来捣乱。
身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正面动机或者建设性行为,如果没有及时欣赏、认同,便是拒绝及责备。
而太多父母,总是怕孩子收获太多赞美而变得骄傲,所以很少去鼓励孩子,更不要说从一些表面的行为去发掘背后正面的动机了。
殊不知,这样的父母们,培养了多少一生都自卑的孩子。
如果药店那对夫妻看到孩子积极去搬药,也看到孩子因为太心急使几盒药撒到地上,没有厉声责骂,而是温柔地说:“谢谢儿子帮我们搬药,这么重你都能搬下来,真棒!不过,你刚才搬药太心急,导致掉了几盒出来,通过这件事,我们发现,做事情太着急是容易出现失误的。所以,以后你做事情要稳重一些,不要急切,好不好?”
先肯定正面动机,再合理指出事情哪里还有提升之处,这种沟通方式总比喋喋不休讲道理来得好吧。
我相信这个小男孩听到爸爸妈妈这样说,一定会开心地点头说好,而不是一直低头蹲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