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读后感
关于学生的智力生活,这是一个空白,从未想过,也没有认知。只是肤浅的认为,学生的智力跟他所学的知识成正比,我们只能引领学生尽可能的汲及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今天手捧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了第24篇《谈谈学生的智力活动》,感觉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我们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未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智力活动。熟悉的是读过之后又感觉学生的智力活动离我们如此之近。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其实,对干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来说,能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涉入更多的知识领城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对于乡村教育来说,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实行起却很艰难。我们的教材是国家免费的,除了教材之外能买本课外书给孩子的家长是少之又少的。每当提及这个问题时,学生都说自己没有课外书,有的是想看家长不给买。而我们的学校图书馆里难以正常运行,总是缺少师资,教学能正常运行就很不错了,没有人力去管理图书馆。即使学生能看到图书馆的书,也很难看到自己喜欢又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书。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就鼓励大家,先在学校里跟同学交流一下,每个人买一本不同的课外书,带回学校交换着看。这样学生能涉及到一些课外书,但数量有限,能买课外书的学生也非常少。能收到一些效果,但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特别是一些后进生,老师把自己的书送给他读,他也不会去读,甚至把书的外表弄得面目全非,却未曾翻开里面阅读一个字。可想而知,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煎熬的过程。特别是后进生的引领,可以说,虽然有涉及,但都无功而返,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指引去重新审视对后进生阅读的引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且去实践,并不断地改变对后进生阅读的方法的指导,希望能收到一点效果。
“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准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话中占何种地位。”作者的这几句话还是印证了那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要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教师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正如作者指引我们的案例一样,可以设些兴趣小组:数学小组、美术小组、语文小组、音乐小组、书法小组等。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加一些小组的活动。在小组里,那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激皮他们去阅读。阅读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产生阅读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想办法去寻找阅读的资源。如果一个班都爱上阅读,并尽可能去阅读一些课外书,这样,我们的教学可能就往前推进了一步。我们都在实践的路上,希望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