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对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它的作用下公共部门的运作效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公职人员的绩效水平也有了明显进步,另外还能够推动公共部门同公众间关系的改善,在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组织,但与企业的绩效特征相比较,公共部门的绩效明显地呈现出自己几个特征。
(1)公共部门绩效目标的复杂性。企业追求的往往是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等可以明确量化地绩效目标,而公共部门地绩效目标相对要复杂得多,社会目标、无形目标和长远目标等更具有根本的意义。而且,公共部门的一些绩效指标一旦涉及到公平、责任等范畴就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如针对决策部门、协调部门、咨询部门等非执行性部门的工作活动,就很难形成量化的、可操作性的考评指标。由于公共部门的产出总是复杂的,又经常是有争议的,要达到的目标也经常是多重的或不明确的,那么其目标完成程度就难以界定。因此,公共部门的绩效标准和绩效指标往往难以确定。
(2)公共部门绩效形态的特殊性。企业的绩效形态一般具有“可见性”和“终极性”两个特征,从而为企业的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直接的、可比较的平台。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则往往是服务性质的,相当部分的产品是无形的,并且单个部门提供的绩效在整个公共服务过程中可比性较低,尤其是公共产品往往具有公平、服务等性质是无法测量的。
(3)公共部门绩效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企业按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成本约束、供求关系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数量和质量。整个市场价格体系的良好运作会导致那些生产效率低于市场水平的企业推出竞争,价格机制实质上是企业界的绩效评价机制。而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成本已经通过税收的形式预先向社会作了强行扣除,公共部门的相当产品或服务是没有价格显示机制。换言之,公共部门的产品由于缺少替代和竞争,无法经受价格机制和消费者片好的检验。公共部门产品或服务交易的特殊属性到质量公共部门的绩效难于考评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