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里开展的儿童灵性教育班,每周可以接触4-9岁不等的孩子,但是平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年龄特质还是感受得很少,因为课堂上的时间很短。加上课堂的规则、内容以及一些互动的任务,他们会暂时表现得“很听话”,所以他们在我面前未必和在自己爸妈面前一样。有时候在非课堂的时间见到哪个朋友的孩子,又刚好碰上哪个敏感期,我才可以好好感受一番这些老母亲、老父亲们的“艰辛”。
我知道孩子在某个时段会有一些年龄特质,比如撕纸、扔东西、问“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对于这些“十万个为什么”,有些爸妈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回答起来感觉很累。对于孩子问的“为什么”,我们真的需要给出一个答案吗?
前两天在诺鲁孜节的聚餐上,有一位朋友带了3岁的儿子焘焘过来,我在和他互动的过程中找到一点短暂的当妈妈的感觉。
焘焘有着3岁孩子的典型特征,对很多事物都好奇,开始问很多的“为什么”。他还不怕生,和谁都玩得来。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分人轮流带他溜达。轮到我的时候,我带他到餐厅的鱼池边上玩。鱼池里养着锦鲤和放着一些仿真的荷花和荷叶。我们就在这个地方“聊开了”。
“为什么泡泡会钻到叶子下面去?”焘焘问。
这让我感觉他的观察能力非常好,他能看到细微的东西。打氧机冒出来的泡泡跑钻到荷叶下面就不见了,他根据这个现象问了这个问题。
我当时想:“完了,难道要跟一个三岁的孩子讲物理吗?那太僵硬了,一点都不好玩。而且我还真不知道这个物理原理咧,为什么泡泡就往荷叶底下钻?”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我觉得应该对他诚实。我说:“焘焘,小露姐姐也不知道为什么呢。你知道吗?泡泡为什么会钻到荷叶下面呢?”
“它咕噜咕噜冒起来,就钻进去了。”
虽然这个答案在成人眼里还不能成为一个合理的理由,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解答了,也可以说,他只是把这个现象又叙述了一遍,还加上了声音。我觉得很有趣。我说:
“你看到水泡,而且还看到它钻到荷叶下面去了,你的眼睛好厉害。嗯,等你长大了,到学校里学习,就会知道更多了。你到时如果学到这个,知道为什么了,要记得告诉我哦,好吗?”
“好。”他说,还点点头。
“我见过很多这些花。”他说的时候还用手指着荷花,还比划一大片一大片的样子,意思是他见过跟鱼池里的花一样的荷花。
“那你是在哪里见到的?”我问。
“公园里。”
“哦,是跟妈妈去的吗?”
“是。”
接着,他开始观察鱼。
“哪一条是鱼妈妈?”他又问。
“你觉得呢?”我说。
那时候看着眼前这个小人儿,我有点想逮住机会实践一番育儿瘾,会有意识地跟他做互动,那一会儿我想到的是:“我不能给他答案,我不能限制他的想象。”
“躲在角落里的那条是鱼妈妈。”他说。
“你为什么觉得那条才是鱼妈妈呢?”
“因为它不动,它在看,很安静地蹲在那里。”他说的时候还把手放在胸前,缩起来,模仿那条鱼安静地蹲在那里的样子。我也感觉到焘焘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他可以很完整地描述一样事物。
“哦?是像妈妈静静地看着焘焘吗?”
“嘿嘿......”他回过头来看着我笑了。我问的这个问题可能让他把鱼妈妈和自己的妈妈联想在一起了,他觉得鱼妈妈和自己的妈妈是一样的,所以就以笑来表示同意,也可以感觉出来他和自己妈妈的关系是很好的。
“它们为什么都不过来呢?”这时,鱼都躲在一个角落里,离我们站的这边有点远了。
“可能它们不知道我们在这里呢。那你招招手试试?”我说。
于是他开始招手,还开始喊:“鱼,鱼,嘿,嘿。”有那么一两条鱼动了一下。
“我们可不可以喂它们吃东西?”
“这个我们要问餐厅老板才行,现在我们也没有食物呢。”
“那我可不可以摸摸墙上那条鱼?”墙上挂着一两条仿真的假鱼。
“可以,但是要轻轻的哈。”
于是他就去摸了,摸了之后笑嘻嘻的,表示很满足的样子。我又问他:“那条鱼是真的还是假的?”
“假的。”
“为什么你觉得它是假的?”
“因为它不会游泳,也不会动。”
“那鱼是怎么游泳的?”
他开始用两只手做着鱼游泳的样子,我也做起来,他还会看着我的动作调整自己的动作,一下子就把动作做得很逼真了。
就这样,我们在这个鱼池边上玩了好一会儿。刚开始是他在问,后来其实都是我在问他,他都非常好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不管是否符合逻辑。
我还没当妈妈,不知道我这么做是否可取。我觉得孩子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大人真的不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引导他去思考,哪怕他思考出来的答案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的世界就应该是灵活的,多变的。
如果我们都给出答案,那只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不是他们自己的角度。如果他们每问一个问题我们都给答案,我们会觉得很累。我们感觉被掏空了,哪来那么多答案呢?
让他们去思考,让他们说出自己心里所想的,并且给予回应和支持。这样,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看世界的角度很有趣,根据他的回答做出来的互动是流动的,而不只是一答一问那么僵硬,更不是一个张开口让爸爸妈妈填塞答案的孩子。
这样做,你也不会感觉那么累,因为不是你在思考,是孩子在思考。而他们也不会感觉到累,更确切地说他们不是在“思考”,只是看到什么说什么,在他们的世界里,表达事物不需要“主观过滤”,他只是在描述大自然的现象。他们不会感觉到累,是因为没有人压制这种天然的表达。他们会越来越放松,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爸爸妈妈“对与错”的评判。他们也不会老是缠着要你给出一个答案,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己的观察上。
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找答案,他们的认知会不符合逻辑,或者答案是错的,长大后会和标准答案相差甚远。那有什么关系呢?
成人的世界都喜欢逻辑,正是因为这样的固定思维遏制了很多的创造力。如果他们一直都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那才恐怖呢。他们会不敢尝试,不敢去表达自己内心所想的,他们会迎合一切的“标准答案”。
其实我们很多人就是这么长大的。有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很多时候被父母压下去了,我们误以为是自己错了。后来自己会探寻真理了,才发现原来小时候自己所想的才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又找回了那种自信和自己的连接。但是,有很多人都没有那么幸运,还迷失在大人教导的与自己内心深处所认为的冲突里。
和焘焘的互动又让我想到成人之间的互动。
我对焘焘没有批判,他的任何答案我都接受,而且还觉得很有趣。但是,如果换作是一个成人这样跟我互动,我做不到这样了。我的“逻辑”又会出来捣乱——不是那样的!你怎么可以那么认为!连常识都不懂!
嗯,很多时候,特别是在两性关系中,我们做不到像对孩子那样的宽容,我们总会以自己的答案来和对方的答案进行对抗。
“那么,我为什么能对一个孩子宽容,而不能对一个成人宽容?”我开始反思,“我跟焘焘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如何做到宽容的?”
我尊重他。这是第一步。
我在意识里已经设置好,我需要尊重他,我给他自由,所以我不对他的回答做任何的批判,我还配合他、支持他,进行着那些没有逻辑的想象。
“那我为什么不能以这种方式对待我的爱人,或者其他人呢?”我又问自己。
我不是不能,是没有意识去练习这种能力。我觉得,每个人生来都怀有上帝的所有美质,只是我们没有挖掘出来,要想发展自己宽容和尊重的美质就需要刻意的练习。
和焘焘相处的短短几分钟里,他提醒我如何去尊重别人。所以,很多父母都会说孩子的出现让自己又重新成长了一回。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朋友说,我以后会是个好妈妈。我觉得未必。
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知道自己的劣根在哪里。我现在对别人家的孩子很宽容和尊重,未必以后我对自己家的孩子也会这样。人往往在外人面前会表现得很好,在自己家人面前就会原形毕露。而我的劣根之一,用我先生的话来说就是“inspector”——监督他做事,总希望他按照我的方式来做。其实这是很不好的。
和一位朋友聊起备孕的事情,她说:“你看啊,你对自己那么严格,对别人也严格,如果宝宝在天上挑选妈妈,Ta看到你那么严格就不敢挑你了。宝宝会害怕你对Ta也严格呀!”
这位朋友说得很对,她给了我一个提醒——我应该在“尊重”和“宽容”上多做练习。其实当妈妈和当妻子一样,都需要准备。
当妻子之前,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才成为某人的妻子。而从目前的婚姻关系来看,我感到很满意。这和婚前所做的准备有很大关系。我想,我要成为一个上帝认可的、可以成为某个人的妈妈之前也需要做足准备,这样宝宝才会挑选我。和焘焘的相处可能就是这种提醒和刻意练习的开始,让我从他身上回到自己,然后又延伸至我先生,以及其他人。这样,我感觉自己轻松了许多。
这篇文章算是一个伪妈妈的经验,对比很多真妈妈,在育儿方面这算是冰山一角吧。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场景都有可能让我们进行反思,而焘焘小家伙,让小露姐姐我进行了一次反思。谢谢他!
其他儿童教育的文章:(点击即可阅读)
-本文完-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