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践行】
1.刻意休息:每工作1小时-1.5 小时就起身走走,或者吃点小零食,和妈妈说话;开始尝试像鲍勃医生那样,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绝对单项任务”,感觉疲劳感会少很多;
2.好好吃饭:觉察食物咀嚼的味道、质感,我发现自己脑子里面想着其他事情的时候,对于食物可能简单咀嚼7、8下就吞咽了,但是集中注意力去感受这个过程的时候,就会自动咀嚼15-20下,很棒。
【写作精进】
写前三问:
1.这些知识可以奔赴向哪些问题?(野蛮关联)
2.我今天据此会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即刻实践)
3.有什么最精华的东西是值得分享给大家的?(掐尖分享)
【今日学习】
休息,是一种主动设计出来的调节机制,是在我们不堪重负的工作生活中的美好点缀。
高质量的休息是需要主动设计的,设计意识先行,就意味着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自我选择的权力和能力;然后了解规律、觉察特点,按照“纹路”进行节奏感设计。
总之,设计,就是对于基本人性以及自身特性的了解之后,让自己的行为与特定的时间或空间相挂钩,从而让自己的大部分行为都按照比较理智的设想走,并尽量减少痛感甚至增加正面情绪的精巧努力。
1.觉察:你是否在被裹挟着透支自己?
《巅峰表现》中列举了一组数据,有点把我吓到(与此同时心理也平衡了不少哈哈哈):
超过一半的职场白领认为他们已经快要崩溃,不能再吸收更多信息了;
美国只有三分之一的白领工人享受了“午休”时间 —— 也就是离开自己的办公桌去吃顿正式的午饭……其他人都是在办公室对付着吃点;
27%的人会在晚上十点以后到早上六点之前这段时间工作,29%的人会在周末工作;
美国人平均每年浪费掉5个带薪休假日不用;
53%的人认为自己工作太累已经要不行了;
高盛公司有感于员工工作强度太高,给员工限定了一个每天工作时间的上限 —— 而这个上限是,17小时。
这种不可持续的工作状态现在简直越来越普遍了,我们好像对于投入工作的时长有一种内卷化的竞争,一旦自己没有“超长待机”就会没有一种安全感。
2.如何才能停止思考?
“冥想”,是一个“停止思考”的技术。
冥想的关键精神,就是“活在当下” —— 要求你完完全全,百分之一百地面对当前的事情。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采访了一位冥想教练,他们就发现这个教练干什么都是完全投入。他看一个普通的房间,就好像是在看最壮丽的大峡谷一样;他打开个笔记本电脑,就好像是一个四岁小孩第一次见到电脑一样。
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做到了“了无牵挂”。你休息的时候就不会把工作中的烦恼一直带着,你就实现了自由切换。我们以前说过,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是负责理性判断和自主选择的关键区域,而有研究发现,长期进行冥想训练的人的大脑前额叶皮质中的灰质增加了。冥想训练可以帮你学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而更发达的前额叶皮质,可以让你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选择。
最高级的选择,是选择自己的感情。
3.和我们的大脑斗智斗勇:它有时候单纯得像个二哈,有时候狡猾得像狐狸
疲劳首先是发生在大脑,而不是身体上
1990年代末,有人想知道当一个人说“累”的时候,到底是身体真不行了,还是心理累了?研究者召集一群人做剧烈的体育锻炼,比如举重之类,一直练到所有人都被“累趴下”,表示绝对已经累到不能再动了。研究者发现,如果这时候给他们的四肢一个电刺激,他们的肌肉总还是可以动一动的 —— 也就是说,所谓的“累到不能再动”,其实只是大脑认为不能再动了。
大脑,在肌肉尚有余力的时候,命令身体放弃,不要挑战极限。
我们的行为是可以被设计的。
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在《行为设计学》。斯金纳说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 —— 你要做的是设置好“触发器”。老鼠看见食物就想吃,人看到一张椅子就想坐下,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家叫“地地道道”的烧烤店就往右转,食物、椅子和那家烧烤店就是行为触发器。
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因为你多次这么做,触发器和行为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连接,以后你一遇到触发器就会自然这么做,根本不用费力说服自己。你可以把时间和行为连接起来,每天一到点就做同样的事。运动员的流程,是把行为和状态连接起来,做了这个流程,身心自动调整到比赛状态。
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流程,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但关键是你的流程要固定不变。有人考察了50个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流程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点是都有自己的流程。我们知道康德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从家里去大学,以至于路上的围观群众都能拿他对表。
其实就连不怎么伟大的人物,比如说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也都特别讲流程。金说他的办公室里每一件东西都是千锤百炼固定下来的结果,绝对不能乱动。只有这样完全固定的环境,才能确保他每天一坐在那里就立即进入写作状态,而不会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