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通过跑步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力量,我开始坚定的按自己的意愿而活。当我从《塞莱斯廷预言》中认识到人生机缘的重要性,我开始带着更深的觉知经历我每一天的生活。
从这时起,我看到读书是最适合我的桥梁,贯通我当前成长中的每一个机缘。每读一本书,我对世界的认知就更拓宽一些,伴随着阅读,我在生命中的体悟也更加丰富。也是从这时起,我顺应着生命的安排,遵循着书中的教导,直面我生命情境中发生的每一件事。
在这个阶段,我养成了两个习惯,一个是以观察者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情境;一个是记录自己的梦境。
1观察者
在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与远方的好友大白聊天,她说我开始以一种置身事外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经历。当时我自己还没觉察到,我并不清楚这种意识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
如果说那时的意识习惯是自动模式的驱使,那么几年之后,当我阅读了《当下的力量》,我开始主动以观察者的角度置身于生活。
我们头脑中都会有个声音,每天喋喋不休。它总是一副指挥官的姿态,告诉我们“应该”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这个好,那个坏;如果……我可能受到伤害;如果我有了……我就会更快乐;XX怎么可以这样做,实在太过分了;这两个商品我选哪个好呢;她为什么不能把工作做好,我比她完成的好多了。
类似的声音没完没了,一直在评判、担心、期待、愤怒、权衡、选择、比较。可惜头脑没有为这个声音设置开关,无法关掉它。
这就是思维的无意识状态,也就是思维认同。
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思考,犹如一团缠绕着的毛线团,越缠越乱。长久以来,我们认同自己的头脑与思维,以为那就是真正的“我”。我们信赖这个指挥官,期待它能够解决问题。殊不知,思维才是问题的制造者。
思维的模式往往是重复性的,总是把看到的、听到的,以我们愿意相信的角度,加工成自己的经验,反反复复的自动播放,毫无建设性。思维总是在根据过去投射未来,却无法安住于当下。
这种不安致使思维一直在向外寻找寄托,常常依赖于各种外在事物,来强化自己的存在感;或者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拒绝承担责任、面对真实的自我。
思维认同衍生出来的自我感,需要外在事物的维系。比如:工作、财富、学历、名誉、社会地位、外貌、家庭背景,甚至包括亲密关系等等。但这都不是真实的“我”,无法代表生命的本质。
思维认同牢牢捍卫着这些不能代表自己的事物,一旦把它们从“拥有”的幻相中抽离,就会引发痛苦不堪的情绪感受。
而对情绪的认同,是受苦的另一大幻相。情绪是思维作用于身体的反应,也是一种被强化的思维能量。这种痛苦所形成的能量在大脑和身体里扎根,与新的痛苦不断合并,就产生了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潜伏在身体里,有时休眠,有时被激活。它操控着无意识状态下的思维,引发更多的负面情绪,以此喂养它自己。
在我看来,很多人认知中的“人生是苦的”,正是因为生命能量不断被痛苦之身吞噬。而痛苦之身早在孩提时期就悄然扎根了。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我们都难逃痛苦之身的侵袭,它虽未陪同我们出生,却可以伴随我们入死。
若不想在余生继续经历戏剧性的苦乐交织、跌宕起伏,我们需要观察者的介入。
观察思想与情绪的变化,观察思想是如何往返于过去、未来之间。观察者如同“思想的镜头”,对思想进行捕捉、拍摄,却不会加以评判与矫正。
观察者驻足于思维之外,为意识开辟出独立的空间。在这静谧的空间里,一切评判与纷争都无处立足。观察者跳脱思维的控制,也放下了想要掌控意识的紧迫感。作为意识的临在,宁静又舒缓。观察者给予生命情境和情绪更多的允许,而不加干涉。情绪会在这观察与允许中自然转化。
在观察者的临在中,我的意识升起了一道防护网,把我与外界的纷扰隔绝开。这内在的空间,犹如心灵世界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我是行走着的冥想者,我是工作中的垂钓者,高山流水是我内心世界的大背景。在这清净无为中,我的觉知力变得更深入,领悟力也逐渐增强。
然而观察者并不是真的与世隔绝,而是更加投入生活,善于发现生命中各种美好的事物。观察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掘生命的美丽,有一颗睿智的心感知世间的爱与真。
观察者,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不再一味的抗拒,一味的痛苦挣扎,跌入情绪的坑洞难以脱身。观察者不会与外在事物认同,以为那就是自己,并牢牢把控。观察者看着事态发展、情绪起落,给予一切变化的空间。观察者在顺流中,呈现出对生命的全然信任。
观察者是“我”,却又站在一个比思维更高的层面,时时观察着我的起心动念。在我认同于思维中的苦难时,观察者“叮”的一声按响警铃,将我偏离的意识拉回来。提醒我回到当下。此时,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接管了生命的主导权。在当下时刻,意识不再飘摇,我是安全的,我对生命重新回归了信任的状态。
让观察者引领生命之路,有许多生动的范例。比如《不抱怨的世界》中介绍的方法:一旦发现自己在抱怨、评判,就把腕间的紫色手环换到另一只手腕上佩戴。如此交换更替,直到达成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目标为止。这种方法就是借由观察者来进行自我监督,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而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调整,开启另一种人生。在觉知中放下抱怨与评判,相当于迈出了“离苦”的第一步。
另外,许多修行法门都会强调对呼吸的觉知。关注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就是把观察者与身体联结在一起,把意识带入当下。
上述的一切,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练习与觉知。如果说,保持长久的观察、觉知,是与小我的战役,那么我们必定要燃起屡败屡战的决心和斗志,让观察者逐步占领更宽阔的意识领域。
2记录梦境
初涉灵性的那一年,除了读书,我还会流连于一些灵性网站和论坛、贴吧。有段时间,总读到一些与梦境相关的文章,介绍梦境与现实世界、内心状态的关联,并且阐明记录梦境的好处。
梦境是潜意识与意识沟通的桥梁。帮助我们看到,我们在意识层面觉察不到的生命真相。在意识的表面,我们会对生命境遇、人生走向等问题产生疑惑,不知不觉中向潜意识提出疑问。梦境往往就是潜意识针对这些困惑所给出的提示。
潜意识看似难以触及,实际上,却一直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体验,不断吸收各类信息与经验,在我们的意识深处不停运作着。潜意识像海洋一样,是我们意识的海面之下,更深邃、更宽广的智慧。与潜意识联结,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生命中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可以更深入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潜能与优势。
恰好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好奇自己那光怪陆离的梦境。在频繁的查询周公解梦,又不得章法的情况下,读到梦境与潜意识的相关介绍,我决定开始记录自己的梦境。
最初记录梦境时,细节并不清晰。因为没有经验,我还不善于用意识来捕捉梦中的细节。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及时做记录,往往夜里做的梦,要等到白天的空闲时间才会写下来,这样也导致部分细节被遗忘了。
记录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养成了新的习惯。醒来先记录梦境;如果是对自己特别有启示的梦境,夜里意识到做了梦,就先记录下来再重新入睡;思考自己的梦境,尤其是那些头脑不能理解的细节,尝试分析它在表达什么。
在一些教导中,会特别强调,只记录梦境,而不做任何分析。可是我又感到十分好奇,所以有些梦境我只记录了内容,而另一些梦境,我把自己的猜测与分析一起记录了下来。
就这样坚持记录梦境,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时间。我会解梦吗?我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
高中时逃课,偷偷跑到书店里读荣格的书,是因为想知道,为什么那时常常梦见蛇。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对梦感到好奇。至于我到底读到了什么,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了。那些读过的内容,是否已潜藏在我的记忆里,也无从知晓。后来买了荣格的书,却一直没来得及阅读。
那么,不懂解梦的我是怎样解梦的呢?通常我会联系自己那一段时间正在读的书、经历的事件,结合我对梦中特定的人、事、物的看法,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大胆推测。尤其是引发我深思的启示性教导,我会格外留意。解梦之于我,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的人生也是如此,试错—排除--再试错--再排除,通过无数次尝试积累经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所以回看最初的梦境记录,我发现自己有好多次的解读都偏离了方向。不过正是这些敢于大胆尝试的体验,培养了我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不断记录下去的无穷乐趣。
在记录梦境的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梦境确实具有预言性。列举几个我的亲身经历:
我梦见我的一位好友住在极其简陋的平房,平房里没有窗子,炉火已经熄灭,只有门缝透进一点光亮。醒来后一早我就接到朋友的电话,告诉我,她的眼睛出了问题。
我梦见我去探望一位久未联络的朋友,她住进了山里,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衣。醒来后我给朋友打了电话寻问她的近况,她告诉我,最近她亏损了一大笔钱。
我梦见初中时代的一位男同学,平时与他素无往来。梦里大家重返教室,这位男同学在玩遥控飞机。飞机在教室外面飞行,教室的窗子关着,飞机无法飞回来,我打开窗子,男同学的飞机飞回了教室。醒来后的白天,同是我初中同学的闺蜜打电话和我聊天,闲聊中随口提到,这位男同学当天举行婚礼。
还有一次,我和大学时代的至交大白许久没联络,恢复联络后相谈甚欢,我把为期一年的电子版日记打包发给她。我已经不记得自己都记录了什么,后来大白读到其中的一篇梦境记录,一群同学坐上了求学的列车,要去往不同的城市。这些城市距离都很近,于是有人提出互相看望。我很赞成,梦里大白却不同意,她还说出了理由,是因为路费的问题。梦里我还诧异,大白怎么会被路费困扰。大白读完梦境记录后,证实了我做梦的时间,和她当时的一些境况相吻合。
我的梦不仅预示过家人与朋友的经历,更预示过我自己的经历,情感与个人成长方面的梦境都曾有过预示,这个以后再谈。
长期的记录梦境,我发现对于一些长期反复出现的梦境,总是会有规律可循,相同主题的梦境,往往有着共同的模式,有一些特定的信息要传达给我。
我总结了几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我的梦境:
1毕业后又回到了校园,需要重新学习。我在找教室,或者在寝室里安排自己的住宿问题。
这个梦是在喻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我仍然在继续成长。成长中我在确立具体的成长目标,或者在自我认知方面进行定位。
2我发现自己在考场上,考试开始了,可是我还没有复习。一番紧张的答题之后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场随堂测验。
梦境映照出我平日对自己的苛刻,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而我总认为自己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我常常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焦虑,不够完美、不够努力是我通常对自己的评判。“随堂测验”是喻示,我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必如此紧张。
3早上起床晚了,发现衣服没有提前准备好,书包也没有收拾,来不及吃早饭。匆忙准备出门的时候发现上午的课程已经快要结束了。
与考试的梦境类似,我为时间的流逝而焦虑。我一直悔恨学生时代没有专心读书,错过了珍贵的青春时光。急于达成成长的目标,却让我感到时间的流逝愈发迅速。这个梦境也在提醒我,尽快采取有效的行动。
4梦里四处寻找厕所,找到后总是发现厕所不洁净,无法如厕。
找厕所,隐喻的是生活中,有一些生命情境是我并不享受的,却不知该怎样排除。梦境是在提示我,要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5自己或者与朋友要去某地,低头时发现自己脚上没穿鞋子。
鞋子的梦我也做过无数次,开始时我以为鞋子隐喻的是人生伴侣,毕竟我经历了漫长的单身阶段,多年来一直寻寻觅觅。婚后发现这个梦境还在继续,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头脑里响起一个声音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才茅塞顿开,鞋子指代的是行动力。仅仅给自己制定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要行动起来。另外,鞋子也暗喻个人立场,也就是人生观。暗指要有自己独立的主张,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
6去食堂或餐厅吃饭,总是没有自己满意的饭菜。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个主题指代的情况不同。单身阶段,大家聊天总有人会说:“祝你找到你的菜。”单身时梦里总是在对菜挑挑拣拣,恋爱时梦中在适应菜的口味。
婚后梦境也有变化,变成参加饭局时无处落座,需要想办法加座位。这类梦境里隐喻我在工作、生活中寻找归属感,提醒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
7有一个系列的梦境,我把它称为“无处安放的自行车系列”,梦境里的自行车会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场所,校园、爷爷奶奶家楼下、小时候住的旧小区楼下等等,需要我安放的原因也不同,有时是为了避雨,有时仅仅要找个空间停放。
自行车指代的是人生信念与动力。停放在校园,指代成长信念;在爷爷奶奶家楼下,指代家族信念;在小时候居住的旧小区,指代需要检视的旧的人生信念或来自原生家庭的信念。
8我常常梦到一些仙境般的景色,不似人间风光。有时是绿野仙踪,有时是色彩斑斓的树林,有时是童话海洋。梦中的我痴痴看着眼前的美景,感动的想要哭泣。但是只要我想把这美景拍摄下来,我就马上从梦中醒来了。
通常我会在内心比较平静的阶段体验此类梦境,我的心越静,越容易体验到美好又宏大的梦境,也更容易清晰的记得梦中的细节。
这个梦的隐喻是,通过静心,在当下汲取力量,我已短暂的瞥见生命真相的美好和无限。但是我需要更深的定静,来维持这种生命体验。
9梦境不仅包括画面与场景,还有一些声音来源。通常在清晨梦醒之前,我的头脑中会自动播放歌曲。通常会是我曾经听过的歌,反复播放其中的一两句。有时会有个声音在朗诵诗句。无论是歌词还是诗句,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些启示,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听即懂;另一些却很神秘,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深入探索。
反复出现的梦境,是把潜意识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不断铺陈。即使一时无法理解,这些信息仍然会一次次向意识层面渗透。潜意识的这种沟通方式,使梦境像镜子一样映照出真实的自我,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潜在力量、真正的需求、需要调整的信念等等。
在梦中,我们可以上天入地,拥有百变技能。梦中的情节往往是超越现实的,所以会让很多人用“荒诞不经”来形容梦境。但我认为,潜意识通过梦境展现了我们潜藏的创造力。我曾在梦境中的电影院里,仰头看见顶棚缓缓敞开,天空中悬浮着梦幻的旋转木马;我也曾在梦境中看到一座山一分为二,而我驾驶着其中半座山,行驶在天地山水之间。梦境的瑰丽与壮阔,让我相信,每个人生来都是创造者。只是我们在现实的遮掩下,忘记了原始的天性与潜能。
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写道:“神话是众人的梦,梦是私人的神话。”
梦境以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在事物的意义与特性。加深洞察力,就可以探索我们的私人神话中那无限的表达。
在探索与回归内在之路的过程中,“向内看”是个频繁出现的词汇,也是我们不断尝试的。至于怎么看,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引入观察者的临在、记录梦境,都是其中的快捷途径。
究竟有多快捷有效,行动,方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