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卫星
张爱玲的作品,很多人都喜欢,我也不例外。也很认真的读过她的《倾城之恋》、《流言》、《小团圆》、《红楼梦魇》、《重访边城》、《海上花开》等一些作品。但是总觉得读不懂、读不透,根本就弄不明白,囫囵吞枣一般。最近读了《张爱玲传》之后,我对她有了新的更加清晰的认识,一些模糊的、零散的印象和记忆慢慢地聚拢在了一起,头脑里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貌。也越发的印证了她一生才华、一生不幸的孤独、凄凉的人生。
张爱玲,本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幸运女孩,家境殷实,母亲高贵。遗憾的是她生不逢时,那是一个日渐衰败的年代,而她的家亦是一个日渐衰败的家庭。父亲有着封建旧家庭大男子的一切恶习,而母亲则不安于现状,具有新派女子的思想,思想观念的巨大差距,也就注定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福、不和谐,直至婚姻破裂。“父母一阵争吵后,是一声声沉重的叹息。像一片冰花,落在张爱玲的心底,让她心中一凛,化成满心冰凉。一对并不恩爱的双亲,在张爱玲的心中划下了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痕。”这也体现了封建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极大弊端,也给张爱玲的童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在张爱玲十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后母走进了她的生活。在这个敏感脆弱的年龄里,她幼小的心灵一方面不得不承受被冷落、被歧视、被孤立的处境;另一方面她骨子深处叛逆、抗拒、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显露了出来。终于有一天,后母的一巴掌加上父亲的一顿毒打把她打出了家门。她带着幸福的幻想投奔了母亲,然而她错了,经过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她连自信都丧失殆尽了,她变得更加的孤独内向。犹如一个被遗弃的孤儿,独自一人走在这个冰冷无助的世界上。
于是文字成了她灵魂的唯一出口,她爱上了文字,并靠文字谋生。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孤身一人的她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低下头来。正如书中所言“这只躲在角落里舔舐伤口的猫,已经错过了时光的流逝,无知无觉,不痛不痒。但惊觉时,却是撕心裂肺也没有呻吟了。伤口渐渐地在愈合。时间要往前走,人也要往前看,伤口不愈合又能怎样?即使是自欺欺人也要使这伤口愈合的,因为身边再没有人了。一个人漂泊无依的时候,生活没有给你舔舐伤口的余地,所以自己要逼着自己坚强。于是,这只伤口刚刚“愈合”的猫,一步一顿地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向盛着饭食的碗。”
也因为文字,让她遇到了一生之中的两段爱情。
胡兰成,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大张爱玲14岁,但她爱了!“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也许这就是缘吧!于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走过千山万水,看过繁花开遍,只为遇到你。但是胡兰成水性杨花四处留情,她忍了,他身背汉奸的骂名,她也认了。在她眼里,无疑胡兰成什么都是好的,即使有不好的方面,她也全部欣然接受。因为既然接受了这个男人,就要接受他的全部。可是再美丽花也禁不起一次次的蹂躏,一颗真爱的心也无法承受一次次的失望。1947年,张爱玲对这段婚姻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与胡兰成离婚。
赖雅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大她30岁。然而张爱玲的爱情,向来都是这样。不去计算年龄,不去计算时间,不去计算值不值得,总是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没有人能拦得住。遗憾的是赖雅婚后不久就瘫痪了,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她需要的安全感,带来的只是经济上的负担和精力上的拖累。两人过了13年的婚姻生活,赖雅去世时,张爱玲刚47岁,可是一直到死,她再也没有爱过别人。
张爱玲晚年移居洛杉矶,开始了极简的幽居生活,一屋、一人、一纸、一笔,静静地书写世间苍凉。直到1995年的中秋前夕,人们才发现75岁的她孤独的走了。她隐在繁华中,死在芬芳里。
张爱玲这个民国时代的伟大作家,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