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
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举个例子
在600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选择方案A能救200人的性命;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谁也救不了。被问者多数选方案A。有意思的是,当换了种说法之后:选择方案A会死400人;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无人会死,有2/3的可能600人全都会死,现在选方案A的人只剩下一小部分了,绝大多数人都选方案B。刚好与第一次调查相反。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救命或者死亡——被问者对同样的事实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会有框架效应呢?
这个和损失厌恶有关,举个例子
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股价下跌被称为“回调”。支付过高的收购价被称作“善意”。我们在每堂管理学课上都会学到,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这个是很常见的在广告中。
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比如,在购买一辆二手车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行驶里程上,而忽视了发动机、刹车装置和内饰的状况。因此我们的购买决定会受到行驶里程的影响。这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全面观察所有方面。换成另一个框架,我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决定。
如何克服以及利用框架效应?
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框架效应,使其为我们服务,比如批评别人的时候,换个框架,别人也就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