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建老师好!
此刻,我正在火车上,要回去青岛。青岛作为山东省最美滨海城市,您来过吗?
(一)看见了老师的那个“不容易”
忽然发现老师原来特别“不容易”。
当我第一次看见老师,我发现:哇,多么儒雅的男人。当你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我又发现:哇,多么精致的男人。说实话,老师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儒雅精致的男人,我不能想象过这种生活的男人。
可是,随着课程的进行,我渐渐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儒雅精致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应。尤其对于老师如此之清晰的“边界”感,我开始感到压力,突出表现在提问环节。尽管老师鼓励大家没有标准答案,去专家化,没有对错(叙事的哲学观),但我还是生怕自己回答错了。不过,我还是让自己勇敢举手,真是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不知怎么搞得,这次北京课程,前1.5天的时间,我总是不在状态,尽管我努力集中精力,努力活在当下,但怎么也做不到。
无感,让我很无力。4号上午,当听完林军的分享,我忽然发现:哇,原来我不是一直“无感”,而是早就“有感”。所以,当我兴奋的抢到话筒,想表达出自己的有感:一直以来,我其实都是很“有感”的。比方说,当我某天很难受,时常嗓子至胸口会感觉很堵,情绪不好,我就想,这是怎么了?于是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喔,原来是对同事可能说了错话,心里想着同事是否高兴?是否会因此对我印象不好?不过很快转念一想:嗨,管他能,他爱高兴不高兴,反正话说出去了,那又能怎样?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情绪就慢慢好了。这不就是BEST吗?
老师,其实我当时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可是,我当时觉得老师的回应让我有些失望。
5号上午,当看完那个哭泣的孩子跟父亲,话筒又“落”到我手里,我正准备回答,老师提醒我说:是说刚才视频的感受。我当时愣住了,因为我仍然沉浸在“无感与有感”的纠结中,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老师跟我说:要活在当下,知道吗?
“无感”给我带来的无力感更强烈了,我甚至有些后悔再次来“尝试”BEST了。
现在,躺在火车上,再想起这一切,我突然感受到:哇,原来老师是多么不容易,他要回应每个“抢”到话筒的学员,我猜,其他学员应该也会像我一样,对老师的回应有期待?况且,学员的这些问题,都是临时起意,老师要临时回应,这很不容易吧?
此刻,我深深看到了老师的那个“不容易”――面对着满怀期待的学员,我猜,老师是相当辛苦的。当一个人背负着别人和自己的太多希望时,我此刻同理到“不容易”呀。所以,真的辛苦了哟。
(二)看见了我的“无感”
走进志建老师的叙事课堂,我其实是带着很大的希望,内心希望从老师的课上学到不一样的叙事。
的确,老师的叙事与锦敦老师的叙事大大不同,也与我以往所学完全不一祥,这却给我带来极大困难,因此我努力适应。然而,尽管我很努力适应,但多数时候是没有感觉的。
我开始产生怀疑,是否自己与老师的磁场不和?又或者自己很笨?不然为什么大家都会说出某种感受,而我没有呢?或者自己根本就很无情呢?
无意中,将各种标签贴到自己身上,随之而来的是被巨大的“无力感”笼罩着,以至于超级自信的我像走入迷雾,失去方向。
要穿过迷雾,只有走入迷雾。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4号上完课,晚上跟熹微两人去看电影《冰雪奇缘2》。路上,熹微问我:姐,你对今天的课有什么收获?我说:无感。我能猜出熹微的惊讶。走着走着,我突然对熹微说:熹微,你说无感是否是有感的开始?
我为自己的这个发现感到惊奇,以前我从未想到这个。也许是白天太累了,看着看着竟然睡着了,但那团巨大的迷雾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唉,找机会将《冰雪奇缘》全看了吧。
5号早上醒来,已是7:30,有种不想去上课的感觉。我在床上躺了一会儿,直觉告诉我:还是去吧,毕竟那么贵的学费。
写到这里,我不仅觉得搞笑:喔,原来今天能来上课,是因为“心疼钱”。我现在问自己:这个“心疼钱”的出现有意义吗?是呀,有意义呀。如果“心疼钱”不出现,我可能就不会去上课了,后来发生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也许就此打住,跟BEST拜拜了。
走进课堂,依然是静心,自由书写。很神奇的是,这次的书写,我写的很快,而且随着书写的进行,我发现了“无感”――不是自己太笨了,而是长期以来的思维方式,都是用头脑,现在也是如此,而且现在还面临两个考试,而这两个考试都是我想做的;现在老师却要求放下大脑,用身体感受。内在就必须在大脑与身体之间切换,如同两个孩子一直在心里打架。
所以,我选择2020年先将头脑的事做完,然后调整好情绪,再来全身心的投入BEST。这个选择真的太重要了!
(三)我收获的一颗最大珍珠――内心与老师和解
5号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其他的事情我跟朋友通了电话,也不知怎么的,就跟朋友交流了我两天上课的感受,我跟她说:我想把我这两天的感受在课上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表达跟别人不一样,老师是否会生气?她说:怎么会?志建老师的课我上过,不会的。你一定要表达出来,不然你怎么安心回去?
是呀,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不能当场表达出来,我很难安心返程。
5号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我是第二个接到了话筒。当我接到话筒的那一刻,我叹了一口气,老师马上问:你的这口气,意味着什么?有同学马上接话:终于拿到话筒了。我很认同。
当我说着我2020年不再来学习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老师没有片刻犹豫地说:可以。仅仅一个“可以”,让我放下心中的疑虑,因为我看到老师眼中的“坦诚”,而不是形式上的应付。当我说着我的“无感”,老师给出的回应如同我的书写。
我心中的郁闷渐渐散去。接下来,老师让大家用一句话说出2020年的愿望时,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当我说完自己的计划时,没想到老师说:我等你5年啊。
5年,我当时就想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我通过那个考试,计划的是5年?不承认是不行了,记忆力下降的太厉害,往往前一秒刚看过的东西,下一秒就不记得了。但我为什么还要去参加这个考试呢?我曾经疑虑:自己真的那么愿意学习和工作吗?
现在,我也似乎有了答案:这又有什么不好?在这个年纪还有参加考试的能力和信心,不管结果如何,还有试一试的心情和胆量,有何不好啊?人生本来的意义就在于折腾,不是吗?
晚上,与熹微在火车站分别的时候,熹微又问我:如果说这两天课程你收获了一颗最大的珍珠,那会是什么?我说:内心跟老师的和解。
是的,那一刻,我从内心真正跟老师和解了。“可以”“我等你5年”,以及老师跟峰姐的对话中流露出的欣赏,深深地震撼了我;特别是你对春荣的“宠爱”,更是让我感动万分。此刻,我想说――
谢谢你
请原谅
对不起
我非常欣赏你
同时,我也看见了自己的“有感”――我记得从初中开始,不管做什么作业,我总是要在自己感觉舒服了才能动笔(就是对概念定理等很有感觉的时候),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记得19年8月份第一次接触叙事我问锦敦老师:这个叙事,要叙到什么时候?锦敦老师大概也从未碰到这样的问题,而我最终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叙事流程图”,这样我觉得才舒服,虽然这幅图最终没什么用处,但那个当下我只想这样做。也许,“真的吗?”这就是我获得“有感”的方式。
(四)找到未来的方向
写到这里,我感受到,未来,青少年议题或者亲子关系,应该是我的工作方向,因为我经历过,更能感同身受。也请老师相信:这一刻,我非常笃定,我将会成为一名合格的BEST践行者。
如果未来有可能,我希望能邀请老师来青岛开课,这里有很好的资源,而心理教育刚刚起步。
好客山东欢迎你!
致敬
李英
2020.1.6写于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