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
不久前,曾在某页面上看到关于《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的推荐,由于种种原因,忘了记下书名,读这本书的计划也就被搁置了。昨日去图书馆还书,偶然翻起,发现简介有些熟悉,这才想起来,是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当呼吸化为空气》。
想来这也是一种缘分,于是毫不犹豫地借了回来。
书中的主人公保罗的人生堪称顺风顺水,世界顶尖大学毕业,清楚知道人生的目标并努力实践,专业技术高,并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在即将到达人生巅峰的时候,患上了肺癌。
于是,一切关于人生的计划全部都被搁置,百万年薪化为泡影,人生完全被颠覆,然后终结。书中记录了保罗的抗癌过程以及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所做的事,艰难的,却又无可奈何不得不接受的事。
保罗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及人生的故事。
格雷厄姆·格林说:“人真正的生命是头二十年,剩下的不过是对过去日子的反射。”保罗的人生似乎不是这样,他还有关于医学的科研要完成,还有人生的意义要探索。可是,这段意义却用自己的死亡来体验了。
原本,他是可以登上一座山,然后一览众山小的,可在即将到达山顶的时候,却一脚踩入深渊。
从书中,我看到的不止一个戛然而止的人生,而是一个与众不同或者说少部分人的人生。 保罗受过高等教育,毕业于名校,实力兼备,如果不是这场意外,会直接进入到一个不一样的环境当中,追求更高的更伟大的意义。
可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然后工作,努力晋升,赚钱买房子、养家,了此残生。不会去思考对社会的贡献及意义,这里的成功标准是赚的多,有钱就好,和经济打交道,无关社会贡献。而保罗则是关于生命的探索,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有可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对比之下,方知伟大。
我也曾思考过人生的意义,每日每日的思考。
“大多数梦想和抱负要么被实现,要么被抛弃,无论如何都属于过去。”毫无疑问的,我的是后者。
同一天里,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不同的。
2013年我还在大学校园里,徘徊在上课、追剧与思考人生之间。
那时,保罗刚刚被确诊为肺癌。
2015年3月9日,我来到北京第三天,还在投简历找工作。
保罗离开这个人世。
这世上,每个人在每天都在过着不同的人生。
有人浑浑噩噩,有人清楚明了,有的人知道自己这一生想做个什么样的人,达成什么目标,有的人却被困倦在生活中,不得不为那一日三餐而苦苦煎熬。有的人有选择,有的人生来没得选。
这世上,人是有千差万别的,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个人生。
书中没有书写鸡汤,却意外地启发了我关于人生的想象。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我也想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做些有意义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是每天为了口粮,做着连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事情。
可是,我又该如何做呢?
“你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近曲线。”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大概连那根曲线的影子还没看到。
保罗的结果或许不幸,但他的人生是幸福的。有爱他的妻子,在最后的时间里还有了自己的女儿,人生的最后一段有父母亲人陪伴,医学上的成就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很精彩。
保罗、露西以及他们的女儿卡迪
我喜欢这样的人生。
人生可以不用太长,却一定要精彩。
可我的人生就像是别人说的那样:“身体才25岁,思想却早早地进了坟墓。”
如果不做点什么,大概真的会心有不甘吧。毕竟,可预知的有限人生只有一次。
“谁是真正的勇士/ 请他来到近前……/ 一切虚妄过眼/ 他会在意他人所言/ 他会昼夜不停劳作/ 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
读到保罗妻子写的后续之后,我哭了。
或许是因为写的死亡过程太贴近于现实,或者,是入戏太深,亲眼看到一个生命的消失,又或者,是对这短暂的人生尚且执迷不悟,谁晓得呢?
但是,我希望会有些不同。
就像我知道,眼前的一切不是我渴望的人生。
人生啊,就是从呼吸,到停止呼吸。
区别在于,在呼吸的这段时间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