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四名学生侍坐,被问到志向时,曾晳说自己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得到了孔子的赞赏。
曾晳的志向到底是什么?暮春时候,春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儿回家。乍一看,曾晳似乎并没有说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只是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的场景,但是舍瑟的曾晳所幻想的场景在那时是不复存在的,因此,如此美好、春意盎然、人民快乐的景就是他的志向。
为何志向是这一景?“异乎三子者之撰。”与其他三人的志向十分不同,“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如此宏大的志向正好与曾晳形成了对比。曾晳只将人民幸福的场面作为自己的志向,恰恰说明了心中充满人民,这也恰好符合儒家的观念。混乱的战争让人们已经没有了希望,但曾晳却希望可以让人民幸福,只有人民幸福了,一个国家才会统一,才会团结。
曾晳的志向真得像他说的那么简单吗?放眼整个历史的长河里,又有哪些时期可以做到人民幸福。由此可见,曾晳的志向并不小于子路等其他三人。他将自己希望国家安定、社会平稳
人民幸福的场景转化成这幅画,以大化小,看似容易,实则非常困难。为达到志向,他要一步一步,改变那个国家,那个社会,那个时期。
怎样才能实现曾晳所说的志向?这不得不提到儒家的思想“仁政”,“以礼治国”,想来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必须要有爱戴百姓的君主,勇于提意见的大臣,天时地利人和,才方能实现。曾晳用一幅画,一个场面将自己的志向描绘出来,虽志向也十分远大,但落脚点却十分小,也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为国以礼,其言‘有’让。”史书到这里便没有了记载,我们不知道曾晳后来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曾晳往后的人生当中一定一直在为这一幅小小的春景图而努力奋斗,尽自己最大的力气让河边有百姓的欢声笑语。
如此之至,让孔子“吾与点也”,也让我为之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