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自名“盛(郕)”
图一这句9字铭文中的第4字,释“盛”,而它跟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有关:
周武王灭殷、立周,分封诸侯,周文王第七子“姬武”分封“郕”邑,故世称“郕叔”、“郕叔武”。
郕,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濮阳范县,山东省宁阳县东北一带。古代以此称郕国,其后以国为氏。
周公(旦)摄政七年后,成王(诵)亲政,周公在朝辅政。子伯禽到今山东曲阜一代奄地治鲁国,遭到泗水地区的徐夷和淮夷的攻掠。伯禽在鲁国被困,不敢出战,周朝派兵克逖淮夷,方得解围。
由此推论,援鲁之人为郕叔武,其克淮夷后,被周成王封为“曾国”的第一任国君。其作为周朝在泗水汉中之地的屏障,以卫周围。
传言,郕叔从郕邑到淮,灭夷后封“曾”侯,而他的原封地“郕邑”,便被转封给文王第十子“季载”。季载的封地在濮州(今濮阳地区)雷泽北三十里。
郕叔武先是避讳武王之号,故世称“郕”;武王崩后,成王立国,郕叔又避讳成王之号,故称“盛”。
关于郕之国名,《春秋》经传写作“郕”;《公羊传》作“盛”;《史记》及后传作“成”。
实际三者相通:“成”为本字;“郕”乃有方之国,是成邑封国,作姓氏;“盛”从“成”得声之通假。
曾侯乙墓中铭文“盛”是“郕”的通假字,是曾侯乙因避成王之讳而产生的同音异体字。
该铭文“盛”,如勺器之象形,似盛汤液所用之勺舀。用此象形物喻“郕”之声之名。(墓中其它器物上,刻有此铭文符号的也可作“盛”理解。)
最终,该铭文既实现了“终(冬)”器与王号的避讳,又合理避开了世俗禁忌。
此等神操作,造成了“郕叔”之“名”不为世所知,也让学界无法深探墓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