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眼里出西施”,谈恋爱的人把恋爱对象构建成一个完美形象的人,每天打游戏都可能变成专一的特点。结婚后呢?同一个人,同样玩游戏,可能变成了又懒又赖的代名词。我们同每一个人打交道,不是同这个人打交道,是同这个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打交道。我们对其他人的判断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还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们在社会背景中的行为。
我们如何构建社会现实?首先需要理解社会现实是什么,作者给出的定义是我们对其他人以及我们的人际关系的主观解释。我们构建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们认为谁有魅力,谁有威胁性,我们喜欢谁,我们讨厌谁。
人际吸引
我们倾向于喜欢,喜欢我们的人。会对只索取不付出的人避而远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比如友谊、合作伙伴、婚姻或商业关系中,双方都会受益。
回报理论:我们通常更喜欢有回报的人际关系
大多数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看成是利益的交换。利益可以是金钱或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事物,比如赞美、或情感支持。
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将其总结为吸引的回报理论。阿伦森提出,通过查看社会成本和受益,我们通常能够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彼此吸引。简言之,回报理论认为我们最喜欢的人是那些给予我们最大回报,而只需要我们付出最少成本的人。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了四个可以预测人际吸引的强有力的回报来源:接近性、相似性、自我表露以及外表吸引力。
接近性
物理空间的接近会影响彼此心理空间的接近(在行为理论的学习中,曝光效应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过低或者过高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频率的交往,人们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相似性
我们说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看她周围的好朋友基本就能够了解她。人们通常觉得和有共同态度、兴趣、价值观及有经历的人交朋友会收获更大。如果两个人发现他们具有类似的音乐品味、政治立场以及对教育的态度,他们可能会很投缘,因为事实上她们在用镜子反映对方的存在。互相赞扬彼此的品味和态度,这就是一种回报。相似原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更有可能同与自己具有相似爱好、相似态度的人交朋友。类似地,相似性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说找对象是门当户。另外,结婚时间比较长的夫妻也会出现态度的重新调整,因为他们在逐渐改变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以使自已的观点与伴侣的观点更一致(在前面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到的相似律,人们会把具有共同知觉特征的刺激物归为一类)。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自我表露(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来自于关系中已经建立的亲密感、信任感。 和他人分享自己私人性的信息。自我暴露根据关系的不同,由浅等深:一是情趣爱好方面;二是态度;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四是个人隐私。
外表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吸引回报理论的例外
期望价值理论:人们通常会将另一个人的价值(包括外表吸引力、智慧、兴趣和才能等)与他们对成功人际关系的期望(“其他人会被我吸引吗”)进行权衡,由此决定是否发展一段关系。大多数人不会浪费时间和看起来“高不可攀”或“配不上自己”的人进行交往。我们会寻找和我们的自我定义相协调的对象,假定我们的自我定义是基于现实的。因此我们会与我们认为最有吸引力且很有可能也会喜欢我们的人加深交往。
我的理解,先秤秤自己几斤几两,再看看对方几斤几两。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吸引复杂的多。俗语说“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一位普通的男人娶了美女回家,一位各方面都不错的男人娶了在外人看来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女人。研究发现影响吸引的还有两个更普遍的因素:自我价值(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和社会吸引力(受欢迎程度)。那些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人倾向于同和他们具有相似观点,同样贬低他们价值的人建立关系。这无疑会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相对于看得起他们的同伴,他们更忠诚于看不起他们的同伴。自我概念中你以为自己是谁很重要。
与之类似,看起来能力卓绝的人同样有可能成为输家。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我们害怕他们会马上拒绝我们,所以大多数人都对他们敬而远之。如果你碰巧是这类特别优秀的人,也不要绝望:社会心理学家已经找到了希望。当能力出众的人犯点小错误时,比如洒了饮料或掉落了叠纸,其他人其实会更喜欢他们,可能是因为小过失把双方的水平拉近了,让能力出众者变成了“平常人”。但是除非你能力卓绝,令人望而生畏,否则不要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故意出丑的小伎俩只会让大多数人看起来像个笨蛋,减少别人对我们的喜爱(仰巴脚效应)。
吸引与失调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被家暴的女性被虐待她们的男性吸引,被非法集资欺骗的人会再次上当受骗,骗自己,也骗他人。认知失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会为自己愚蠢信念的决策和伤害他人的行为找理由。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辩解或否认自已对引发失调的决策负有责任。
总结我们对人际吸引的探讨:如果你用回报理论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彼此吸引,你通常不会犯什么大错。人们之所以开始一段关系是因为他们期望获得的某种利益。这可以是直接的回报,比如金钱、地位或性,也可以是避免某些令人恐惧的结果,比如社会孤立或社会排斥造成的痛苦。
然而社会心理学也显示,简单的回报理论并不解释人类社会互动中所有的微妙之处。在理解人际吸引时,我们必须考虑到更复杂、更有帮助的认知因素,比如期待、自尊和认知失调。
我们构建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环境一起,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