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大姑的时候,大姑主动给我打招呼,特别的热情。
问:“年芳几何呀?”“家里几口人?”“父母如何?”
虽然短短的几句话,却也让人格外的亲切。对于远嫁的人,有个主动关心你的人,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
心想,“肯定是个幸福的女人,谁娶了她,一定也是福气了。”
老公好像我肚子里面蛔虫一般,说起了大姑的故事。
大姑很不容易,五年前姑父因为意外离世了,之前姑父跟大姑很恩爱的。现在一个人抚养一儿一女。
简短的几句话,似乎就可以概述人的一生。或喜或悲,当事人才最有体会。尽管故事落幕了,可故事的主角依旧要演下去,直至生命的尽头。
随后老公补充了一句,“别看大姑是个女的,大姑厉害的噢!”
脑海了顿时出现大姑在餐桌上喝酒的情景,动作干练又得体,丝毫不输给那些男人们。
“也是生活所迫,养两个孩子不容易的。”老公随即感叹道!
事情果然不能看表象,每个人似乎都有它的宿命。佛说,众生皆苦,现在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随着几次的接触,大姑也慢慢坦露出自己的心事。
“哎呀,我真的是太苦了。女儿二十大几岁了,也不着急嫁出去。儿子还在读大学,也不能分担什么?今天跟我说牙痛,大问题倒是没有,小问题不断哟。”
我静静的倾听着,安慰道:“我妹也是,一天到晚过敏过敏的。事特别多。子女都有自己的想法,慢慢来。”
“哪能不急啊,每次给女儿介绍对象,一句话也不说。总是很被动,不怎么跟相亲对象聊,你让我怎么不着急哟?”
说出来心里似乎会好受一点,我跟大姑女儿也接触了几次,发现她总是不敢对视别人的眼睛,但交流起来还是蛮不错的。
“不是不愿意跟妈聊,她总是说我这不行,那不行。说我外貌不好,又没文化,虽然我知道自己条件不好,但她越是这样,我就越不着急。”
我想这就是根源所在了,作为父母的需要认可孩子,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好好的引导才行。
说实话,大姑家条件还是不错的,在镇上买了房,手上也有一些存款。
大姑接着说:“她现在跟我都聊不来了。家里的家务我也不让她做,中午上班还要我送饭,我都累死了,她怎么不体会下我的苦心呢?”
父母一边要求孩子体会自己的苦心,又把所有的事情做了,孩子不成长,父母又着急。仔细想想,这就是一个死循环了。在该承担的时候必须承担。
一面担心孩子受苦,一面又不让孩子履行自己的责任。一面折断孩子的翅膀,一面又要求孩子飞翔。
我想这是所有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了。总是为子女做太多,好像永远做不够似的。
当你做的太多,需要孩子承担生活的磨难,孩子不能承担了,要么就成巨婴儿,啃老族。要么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有些甚至怨恨父母。
这也是自己需要反思的,在孩子成长路上,自己成功引导了吗?
再想想最近跟妹的聊天,发现自己总是很焦虑。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经验之谈告诉她,然后她能好好领悟,自己也就心满意足。
往往她在微信里面发一句,我发一大堆。有天突然跟我说,“姐,我不喜欢你教育我。总是站在高处教育,听你讲道理我就烦。”
最开始我是排斥的,想着我是这么为你好,你居然这样看我?我会教育别人家的孩子吗?还不是为了你好。
“你有真正的了解我吗?你觉得是为我好了吗?是我喜欢的吗?”
连续几个问题,倒真是把我问倒了。自认为看了不少的书籍,也尽量做到为别人着想。什么时候我也变得以借着为你好的名义,借着爱的谎言慢慢的控制你了呢?
不知不觉就陷入到爱的陷阱里面了。
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育儿这条路还很长很长。
余生还很长,别着急,一切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