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不“读书”,而选择“听书”
随着喜马拉雅、某某读书会等的流行,很多职场人都在“听”书。
他们不“读书”,而选择“听书”的理由,大致如下:
读书VS听书
·读书需要有专门的时间。
——而听书可以边通勤/做家务,边听书,所谓利用“碎片化时间”。
·读书需要坐得住、读的下,需要花精力。
——而听书不需要精力,几乎所有人都能听得懂。
·普通人读完1本书,通常需要数小时,时间跨度为1周甚至1个月。
——而听书只要30分钟,最多半小时即可。甚至能做到每天听一本书。
·买书需要钱(即使是满200减100),存书需要空间。
——而大部分听书都是免费的,或者说所需费用很低,更无需收纳空间。
……
当然,在上述理由之外,很多人还有一个更“合理”的理由:我是一个听觉型的人,视觉型的“读书”并不适合我。
看了上述的对比,作为一个理性成年人,你也心动了吗?——貌似听书是“百利而无一害”呀!——当然,这仅仅是“貌似”,今天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认知误区!
错误认知1:一天听1本书=我一天读1本书
当我们每天利用通勤或做家务的时间,30分钟轻松听完1本书时,我们会非常地有成就感。因为,我们默默地认为——听完了30分钟=读完了1本书。每天1本书,我是一个多么爱学习爱成长的向上青年呀!
对于这种想法,可以思考:若是如此的话,作者只要写个几千字的文章提炼中心思想或结论就好了,为何还要写几十万字的书呢?换言之,几十万字的书和几千字的文章,有何区别呢?(关于这点,我后续有文章具体展开)
另一个方面,再分析一下:
1天听1本书,你听到的那些内容,真的是你想要的内容呢?
举个栗子:
一本讲职场沟通的书,共有10章内容。其中第4章讲如何和同事沟通,第5章讲如何和脾气暴躁的上司进行沟通,第6章讲……。
这本书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第5章——因为你的上司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你很想和他好好说话。
然而,你听书所听到的,可能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或高度概括,可能是沟通的基本原则,可能是如何和同事好好沟通,唯有第5章被讲述人1分钟带过。
请思考:你听完了这本书和你读这本书,效果是一样的吗?
我会认为:与其1周听了7本自己不需要的书,还不如1周只看一本能帮助自己的书。你同意吗?
错误认知2:边通勤边听书=我在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假设你花了30分钟,一边通勤一边听书。
·听完之后,你能否画出这30分钟里的讲述逻辑线?
·如果让你重述刚才你印象深刻的内容,你能讲出来几个点?能讲几分钟?
·你是全程都在高度集中精力听书吗?还是中间偶尔有走神的情况,或者说经常走神?
打个比方,在过马路时,你的注意力是在查看道路情况呢还是在听书呢?
——如果你在查看道路情况,那么你可能会遗漏讲述的关键点,造成你的理解障碍。
——如果你的注意力在听书上面,我想提醒你:生命很宝贵,这个听书太危险了!
你已经发现了吗?
听书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在“接收”这件事上,我们是非常轻松的。不需要任何技能,无需特殊训练,只要我们有耳朵就可以。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30分钟的音频播放完毕,并不等于我们是真正“听”了30分钟,更不等于我们“学”了30分钟,也不等于我们“利用”了30分钟。
真正的“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是说在形式上让你把时间塞的满满的,让自己的大脑一刻不得闲——这样反而会让大脑的效率降低。
它是说,在实质上,在碎片化时间里也要高效。
如果,上班通勤的路上,你不听书,不晃神,而是闭上眼睛,回顾昨日工作的情况,安排一下今日的工作计划。到达公司后,迅速开展工作。——这是不是很高效呢?
下班通勤的路上,闭上眼睛,回顾今日的工作情况,对于明日的工作查漏补缺,列入备忘录。然后让大脑放松,休息一下。养精蓄锐,晚上还可以继续做点脑力活动。——这是不是很高效呢?
小结
读到这里,大家有发现了吗?
原本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很有自豪感的“听书=读书”、“一天听1本书=我一天读1本书”、“边通勤边听书=我在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这些错误认知,都带有浓厚地“欺骗”性。
深思一下,它们是骗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