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是的缩略版本,是冯友兰在宾西法尼亚大学所写的英文版本的中国哲学简史,我们的现在看到的书本是从英文版本翻译过来的。本书分了二十八章,我将每次的阅读感受分享给大家。
从目录上看,本书首先是说明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然后将将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做了系统的梳理,分为道家、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后续文章核心问题是介绍了长期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儒家学说和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佛教,此外还介绍的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和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前两章的内容,着重介绍的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哲学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学习哲学,必须了解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时必须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
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了解中国哲学,首先即是从定义入手。冯友兰先生在书中说:“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家任务就是对人生反思然后有系统的表达思想,我们的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以“人生”为对象进行反思的思想中产生。
如此,当思想思想的产生,对人生的反思即呈现哲学,书中继续谈到我们的大宗教都有一种哲学为核心,与此同时我们先秦诸子百家中都是有其核心哲学理念的,只是观念不同、思想不同尔。宗教的产生即是人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中国哲学的精神 如何把入世和出世两个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自古以来,中国的哲学认为将入世和出世在理论和行动上完成统一,既是“圣人”,圣人的达到了如此精神成就,但又区别于宗教上超自然的“神”的形象,他们并不一定不问世事,往往积极参与到社会当中,其人格达到“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修养的成就,“外王”既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那么中国哲学家的核心任务就是使人拥有这种“内圣外王”之道。所以我们中国哲学中需要我们懂得为学、为道,为学的目的是增加积极地知识,为道的目的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这种“内圣外王”的人格类似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哲学王”的概念。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往往是和其政治理念密不可分的,政治思想往往是其哲学思想之延伸。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单是要知道它,更是要体验它。文以载道是指哲学家的思想系统化的文字化的表述,以身载道就是指哲学家要遵守他的哲学理念而生活。
至于说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我们也没有职业的哲学家,大部分的哲学著作大都比较散乱,没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中国哲学家往往习惯是使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来表达思想。这些富有暗示的文字形成的哲学著作又是一古代文言进行表述,往往需要借助翻译(文言文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