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班主任会让我们写日记,每天一篇,周末也不落下。小组长把大家的日记本收起来,每天早上交到办公室,班主任会在放学前批阅完所有的日记。放学后,我们便会拿着红笔写满了优良中差的笔记本,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凹文字的工作。
上中学的时候,因为换了班主任,从前的日记变成了周记,会有固定的模板,这周的闪光点、不足之处,一些反思,还有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班主任还是一如既往的用优良中差来评判你的周记,只是多了一些鼓励或是答疑的语句,日记的形式主义变得登峰造极了。
小的时候总是很排斥写这些东西。可能是因为年幼,并没有多少可以反思没有多少觉得可以被记录的事情发生。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定期要上交这种交作业的形式在内心被排斥,所以一直没有很认真的对待记日记这件事情。
仍然记得,小时候班上的尖子生每次的日记都可以写满满的一篇,最后得到“优+”或者“优”的好成绩,而我的日记每次都只有短短几行,流水账的应付了事,最后得到的都是“丁-”或者“差”这样的成绩。再后来,日记成绩很好的尖子生变成了班上作文范文的常规选手,而我总是在作文的及格线徘徊,那才隐隐感觉到记日记的点点好处,原来是提高写作用的。
再后来一段时间便再也没有了跟日记的渊源。
工作后,有次跟同事聊起来,讲起他的失恋史,日记这个词才再次进入了我的生活。记不清当时是什么场景了,只记得故事大体是这样的:
男孩跟女孩在一起后,女孩一直坚持记日记,也许不是每日一记,仅是有感而发的时候才留下感触,但时间长了,日记也是留下了满满的两大本。后来男孩女孩分手了,女孩把写的满满的两本日记留给了男孩。再后来就有了那个一直被失恋困扰的男孩。男孩说,想起女孩的时候,有事没事的时候,总会去随手翻一下日记本,想想往昔,然后沉浸在失恋的悲痛中一直没有走出来。
虽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因为是同事间的谈资,这件事很快就被玩笑恶搞成了另外一个版本——有伴侣的女孩子们赶快去买个日记本,记录下跟伴侣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等到跟伴侣分开的时候将满满的笔记本送给对方,让对方久久不能忘怀。
那之后,我也鬼使神差的买了个华丽丽的日记本,暗暗下定决心说以后我也要写满满一本日记,不是为了分手后给我的他,而是为了年迈的时候可以重拾过去满满的回忆。
说起来也是坚持了有一阵子,起初总是在记录那些感动的点点滴滴,可是时间久了,生活的矛盾、负面的情绪渐渐占据了日记本的各大版面,记日记对我而言逐渐变成了情绪的宣泄,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渐渐也就荒废了。
今年过年,见到公公写的一篇名为《记忆中的老屋》的文章,颇有感慨。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公公的爷爷、公公的爸爸两代人有关老屋的回忆,文章里有提到老一代人辛苦劳作的事迹以及善良勤奋的优良品质。公公讲说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人可以都看看这些文字,了解祖辈的艰辛才能认识到生活的不易,继承祖辈的美德才能传承这些无价的财富。
说不上是年纪使然,还是真的被文章震撼到,忽然也很想捡起来记日记这个好习惯,虽不要求像小时候那般硬性要求,但还是希望可以给后辈一些无形的财富。让他们理解到父母年轻时的心路历程,不祈求消除代沟从而理解父母,只希望可以在这些文字中得到一些感触,让他的人生比起同龄人多一些沉淀的感触。
所以,无论这个情孩子是否可以领,还是希望至少在家庭作业还有记日记这个老古董时,可以想想年幼的记忆是自己人生的财富而认真对待。保持写日记这个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