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别人给我们一堆乱糟糟的东西,我们可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无从下手。
我们也忍不住会对这堆乱糟糟的东西进行归类,直到自己觉得没问题。
所以,当我们想让别人接收我们想表达的内容的时候,最好也把想法进行分类,而不是一股脑丢给对方。
否则你说得越多,对方的接收就越少,因为脑子是乱的,或者无法进行梳理。
我们再拿以前举过的分类例子,来进行说明。
图一的这些物品,如果只是单纯表述给对方,对方很难记住。
但是如果经过我们的分类再给出去呢,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如下图:
不过分类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是科学的分类,有逻辑依据在里面的。
不然分类之后还是起不到效果,依然存在混乱的情况,如图:
在这个分类里面,其实有两种分类逻辑。
一种是按照事物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成“液态食品”和“固态食品”。
一种是按照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分成“蛋类食品”和“果蔬”。
这样划分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固态食品”里,应该是要包含“蛋类食品”和“果蔬”的,但是没有包含进去。
他们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所以这样的类别之间不能完全独立,相互交叉,不好归类区分。
在分类的时候,大家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最好不要超过9项。
一旦超过,接收的人就不好接收和记忆了。
所以建议超过9项的话,可以进行再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7±2原则,即:
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
人的记忆根据时间周期来划分,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经过处理的信息,容易进入长期记忆,而未经处理的信息,只能在短期记忆里待一下。
而且待的时间很短,大概是10-15秒。
因此,我们必须把想要传递出去的信息先结构化。
这样方便接收者的吸收,不会造成接收困难。
也无需自己花时间再去进行分类或逻辑处理。
把想要表达的信息进行分类,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表达之前帮助自己深入思考,表达之后帮助自己传达清晰。
与此同时,帮助了接收者的接收和理解,还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