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以重装无后援徒步的形式,耗时12天完成“地狱之门—昆仑山死亡谷”徒步探险活动,公开资料对昆仑山死亡谷的地理范围界定是“西起沙山,东到布伦台”,“沙山”容易确定,但是布伦台的地名位置和相关含义却一直没有具体答案,有关地名文化的相关内容未来将会在《昆仑山死亡谷徒步探险笔记》一文里具体阐释。于是,我自然而然的开始关注昆仑山那棱格勒河一带的地名文化相关问题。
2018年8月,关注到中国历史地理学年会即将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我便请教了一下我这种事先没有做过会议登记的是否可以参会,中国人民大学该专业的研究生朋友咨询了一下他的老师,给我回复说可以参加,我便一大早就参加了8月11和12日两天的会议。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主要有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三个部分。实际上中国研究地名文化的学术力量主要在历史地理学界。
2018年8月11日,去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学习了“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几场报告之后,晚上七点半在北京友谊宾馆参加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历史地理学发展论坛,很多参会者都坐在后排,前排空着,我便过去第一排坐了下来。这个会议是自由发言,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松弟先生做主持人。
在听了一些与会学者专家发言之后,我主动发言做了介绍,从我个人户外探险的角度提出了昆仑山乃至青藏高原的历史地理学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吴松弟老师和现场多位学者专家的掌声和赞扬。开会结束后,我邻座附近有位老师主动向我抛出橄榄枝,由于我当时没搞清楚相关情况,便没来得及明确回复,后来通过复旦大学一位博士朋友了解,该老师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郭声波老师,在文章的此处为我当时的冒失跟郭老师道歉。
8月12日,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张萍教授主持的一带一路系统相关研讨会教室,张萍教授是中国历史商业地理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的首席专家。狭小的会议教室聚集了学界的多为大咖,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亲临现场,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年8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恰好坐在了我边上,我借机请教了几个问题之后将精力投入到会议主题上。开会间隙,我主动去找会议主持人张萍教授,简单交代了我目前关注的相关课题,张萍教授拿出她的名片给了我。
通过会议手册了解到青海师范大学的李健胜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相关,恰好与我所关注的课题相关,参加完首都师范大学张萍教授的研讨会之后,飞速赶去参加他的主题研讨,可惜李健胜老师因故并没到场参会,于是我买了一本他刚刚出版的专著《刻写青海道》,学习阅读之后发现对之我所关注的昆仑山内的古道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属于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著作,并没有新观点新发现。
通过青海海西州政协张珍连主任获悉,《丝绸之路青海道志》刚刚出版。我查询了一下,现在临时买不到,而且国家图书馆等暂时还没有收藏。张主任跟我说,他可以帮我问一下《丝绸之路青海道志》主编崔永红先生,崔永红先生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也是《青海通史》等多部有关青海地方历史的丛书主编。没多久,张主任给我发来《丝绸之路青海道志》有关我所关注的那棱格勒河文化区域的章节照片,略感失望,书中仍旧是国内以往的研究资料,并没有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