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步骤,让假设浮出水面。
现在,你已经能够利用前面两种方法,分析你的问题了,但还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做:
找到潜藏在你的问题中的假设,让它浮出水面,并坦然接受。
在你找话题、提问题的时候,你的大脑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各种各样的假设。
正因为有了假设,你才注意到某份资料中的某个细节。
正是因为你的假设,与真实的世界之间存在差异,你才能提出那么多具体的研究问题。
换句话就是,你的假设,塑造了你对现实世界的期待。
生活中我们喜欢这样的表述:
“你认为维京人是一帮四处抢掠的野蛮人?
当然不是,让我来告诉你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吧!”
“你认为日本是个同质化的社会?你想错了,来,咱们看看真正的日本社会到底是怎样的。”
很多教学实践,就是这样消除错误认知的,效果也确实不错。
因为它能快速抓住我们的注意力,高效地传播那些确定性很高的知识内容。
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这种表达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研究者的创造力。
做“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者”吗?
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假设”应该自己浮出水面,而不应该是人为推动它。
那为了让“假设”自己浮出水面,我们需要做这几个动作。
第一,列出你注意到的小问题或小事件,把你最初注意到它们时持有的假设写下来。
第二,制作一份假设清单,列出你对某个具体问题持有的全部假设,并将它们按照下面的几项进行归类:
A类假设:你目前想使用的假设。
B类假设:你马上抛弃的假设。
C类假设:你不确定或犹豫不决的假设。
第三,对于每一条假设,写两行说明,解释你为什么把它归入ABC假设中的某一类。
第四,回到你的问题列表中,找到所有包含A类假设,也就是“你目前想使用的假设”的问题。
由于你在评估之后,认为这类假设可以留下,那么,基于这些假设的问题,就是可以留用的好问题。
对于B类假设,就是那些你想要马上抛弃的假设,先别急着做决定。
如果你发现它们建立在不令人信服的、含有偏见或没有根据的假设之上,可以试着重新组织一些语言,或许结果就会变得不一样。
而那些建立在C类假设上的问题,它正好处于两种情况之间。
你需要给它们做个标记,提醒自己等研究更深入的时候,再来重新判断一下。
最后一个动作,为你的每个问题,都创建一个假设的分类表格。
经过刚才的一系列操作,你的假设就浮出水面了。
你苦苦寻找的难题,马上就要出现了。
刚才,你已经诊断测试了问题、调教了问题、假设浮出了水面,这就生成了大量跟你的研究项目有关的事实性问题。
你现在需要弄明白的是,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的那个难题是什么。
先把你的所有问题都列出来,不要试图回答它们,而是问问自己:
这些问题是否有共同的关注点?
如果有,这个共同的关注点是什么?
然后跳出你自己的身份,想一下如果以别人的眼光来看这些问题,他会认为把这些小问题串联在一起的深层问题是什么?
记得把这些问题写下来。
但是请注意,高级的问题通常都更具体、更深刻,它们之间不一定全都有关系,你没法全部整合起来。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不断思考,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串联起来的,那个更加抽象的东西是什么?
到这一步,你的“难题”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