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轻传,道不贱卖
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千金不传无义子,万财不渡忘恩人
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名枉费心
良药难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甘露不润无根草,妙法只渡有缘人
古人的智慧延传至今,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学习。
在匆忙的日常中,我们常常会忽略内心深处的智慧。法不轻传,提醒我们,珍贵的法则和智慧需要被传承,而非随意传播。
法不轻传
我们见过很多有独门技术和手艺的老师,他们会把独门手艺传给后代,格局大的老师,会收一些徒弟,然后传给天赋较高的徒弟,但是他们都不会轻易传给外人。
这就是所谓的“法不轻传”。之所以“法不轻传”,并非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体现,而是无奈之举,为什么要这样呢?
原因有两个:其一,假如把手艺传给外人,一旦对方人品不好,不懂得知恩图报,很可能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
其二,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如果子孙或者徒弟天赋一般,很难学会手艺的精髓,久而久之就自己的手艺就失传了。
道不贱卖
对真诚道不贱卖这里的“道”,可理解为道理、方法、经验。通过学习和生活阅历,总结出有用的方法技巧,不能轻易告诉别人,即使对方非常想学,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就像现在的知识付费。免费的东西,似乎没人会珍惜,只有自己真正付费过的才会认真对待。
再一个是道德立场的坚守。在商业社会,一些人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道德,不择手段谋取暂时的成功。 然而,道德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不应被贱卖。
正如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始终坚守诚信,始终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经营企业。他的成功不仅来自于商业头脑,更因他深知,道德是引领成功背后的灯塔。
在《道德经》里写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要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要明白“道不贱卖”的道理,该付出的时候,一定有诚心诚意。
师不顺路
这“师不顺路”中的“师”,最初指的是风水先生,后来又包括了老师。
古人对风水深信不疑,盖房子、建墓地都会找人看风水。
“师不顺路”的意思是,当风水先生给别人家看风水的时候,你不要请他顺道给你家看,这是对风水先生的不敬,既然想请大师帮忙,就要拿出自己的诚意。
即使相互再熟悉,想让风水先生顺路的时候再顺路看看,大概就瞅瞅。这种态度内心不诚敬,不诚不占。
对师生关系的尊重。师者,传播智慧的引路人。而不轻易求教、不轻易打扰,是对师者耐心和专业的认可。
古代的私塾先生,基本不会主动去收学生,而是家长以诚恳的态度,把孩子送到学堂。
并不是古代风水先生和教书先生故意摆架子,而是他们需要得到尊敬,如果轻易给别人看风水,或者随意收学生,就体现不出他们的价值了。
医不叩门
一般情况下,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亲属会把医生请到家里,而不是医生主动叩门,之所以“医不抠门”,背后有两个原因。
其一,假如医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某人生病了,处于医者仁心,主动跑到病人家里,结果发现对方活蹦乱跳,根本没有病,容易造成误会,如此就非常尴尬。
其二,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在不了解病情之前,医生也不知道做哪些准备,如果在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就主动上门治病,有可能会耽误时间,甚至来不及救治。
医生是为人看病的,人在患病时,巴不得遇见扁鹊,华佗那样的名医,可在平时健康时,谁又喜欢让医生总是问自己有病没病呢?
再高明的医生,假如不是病人求医,“主动出诊”的,总会被拒绝。还记得“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吗?
扁鹊见了蔡桓公,好心好意说对方“有病”,不治将很危险,结果蔡桓公没好气的说“寡人没病”,就连扁鹊这样的神医,在对方没有症状时“主动出诊”还被碰了一鼻子灰,可见医生这个职业通常不便于主动直接说对方“有病”的。
若亲属去请医生的话,把病人的病情描述一下,医生心里大概有个谱。另外,若尽了全力依旧没把病人治好,亲属也不会有什么怨言,毕竟是他们把医生请过来的。
主动的敲门问要不要治病的医生,好像希望别人都是病人一样;即使送人仙丹,别人也不会相信。
重点是不符合本心,允许结缘,但不会去攀缘!请师傅算命看风水与请医生一样,都是有规矩的。
千金不传无义子:从古至今,富家子弟沦为败家子的实例举不胜举,一个娇生惯养、不懂仁义道德的孩子,纵使你给他留有万贯家财、金山银山也有败光的一天。
万财不渡忘恩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纵使你给他再多,他也不会因此而感激,反而,有时候还会倒打一耙。
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
唐僧取经之最后一难是,取得真经前经历无字白经,找到佛祖如来,如来说真经不可轻传,真经不可轻取。
正如,人之一生,愈是轻易得到的,愈是没有价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名句,隐喻了人生。“一切所见,缘影而已”。
凡夫所见,以相作真,即以假作真,永远处在无明之中。
万事万物,因缘和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一切菩萨,皆因一法而入世,即让众生入佛知见,从有为入无为,本无所得,何有所求,也就是“不在三界中,跳出五行外”。无缘之人,难明其妙。妙法永远只渡有缘之人。
“见性者相无,相无者佛无,佛无者法无,法无者了空”。
唯有破除“法我诸相”之妄念,持守佛智,自渡渡他,方达觉行圆满之境界。
生命之智者,即有功德之人,一般能做到,读懂现实,看清真相,淡然于外,心归寂静,臣服接纳,随缘妙用。
世本无常,万缘俱净。“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
进道之要,莫如问心;问心之要,须知“无相无不相”。所谓“无相”,即万物没有永恒性,万物皆是虚妄;所谓“无不相”,即性遇到缘,便会显相,也就是因缘和合。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总无常,悠行无须叹”。
悟习妙法,勤而行之,莲花自然会开在自己的心中。
“青山不碍白云飞,落花有意水自流”,这是修佛之境界;“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开悟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