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泰盐铺出来,以为结束的行程,抬头一看,溪口博物馆正在眼前。买的门票上似乎并没有这几个字,但还是凑到了门前。细看馆名,原来是蒋纬国先生题写。博物馆大门还开着,但门口没有一个人,这个时间毕竟有点晚,不管什么景点,都该是闭门的时候了。虽然这么想,脚还是迈进门中。
博物馆空间开阔,整洁安静,一看格局就知道是新建的馆。馆中除了我们,再没见到别的游客,这差不多算是种提醒了,暗示我们抓紧时间游览。遗憾永远存在,参观博物馆就意味着仔细和时间,而我们却只能走马观花。博物馆不是一次该走遍的地方,而远来的游客真不知道何时还能再来。对绝大多数游客而言,大家与溪口博物馆大概都是一生一会吧。世界这么大,中国这么大,一生一会,已经不易。匆匆,更要珍惜。
看到了1.45亿年前的岩石。岩石特别普通,如果没有文字和图片说明,根本不会知道它们非同寻常身份。在这三块小石头面前,时间似乎可以被手指触摸,生命似乎也微小起来,它们一直在那里,不管人间曾经怎样地沧海变桑田,但它们还不是永恒,时间可以无限地长,空间也可以无限地远,一介凡人,再拥有什么,也可以被轻轻地剥蚀掉,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啊?应该谦卑,还要敬畏,即使这些石头始终静默无言。
看到了四明第一山的文人群像、雪窦山景区沙盘、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蜡像、立地成佛的雕塑,却没有时间仔细读馆中展示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但还是略略知道了一点溪口,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风景如画。还被民国要人的题字题词惊住,冯玉祥、李宗仁、顾祝同、居正、吴忠信……,每一人的毛笔字都写得那么好,那些在正史野史小说里面读到的名字,在这一瞬变得真实起来。忽地想起在天一阁展出的一些文字资料,奏章、书目什么的,蝇头小楷,漂亮地惊人。今时我们的学生,毛笔字已不能提,就是钢笔字也太差强人意了。中文之美,文字也是一部分,可惜我们不知不觉就把这部分丢了大半。也不知道,要找回来,是哪年哪月的光景?
博物馆中还有极多的民俗展品及资料,新娘子出嫁的花轿尤其精致,约莫这等花轿也只有大户人家嫁女娶妇才用得起吧。花轿大红,一团喜气。
赶在闭馆前走了出来,出门仍未见人,这一趟溪口博物馆之旅,除了我们三个,再未见别个游人。若非雨天,当不会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