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储君,是太子别称,也就是皇帝钦点的未来皇位继承人。其拥有的权力等同于副帝,也就是在特定的时候能够行使皇帝的部分职权。《公羊传·僖公五年》何林注:“储君,副主。”
除个别储君是皇帝的弟弟、叔叔或直接是皇帝的孙子,称作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孙以外,一般情况下都是册立皇帝的儿子。就储君继承人选这个问题,在商朝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每因堂兄弟争位酿成王室的大乱。最后的嗣传皆是以子继父,似乎已鉴于旧制的不善而有意把它改革了。诸侯的继承法是否也以兄终弟及为原则,无从知道,但至少有例外,如“周侯”的继承,始终是以子继父的。
在汉朝的时候,不仅是皇帝的正式继承人,连诸侯继承人也称为太子,汉代以后,或许是为了对此做出区分,以维护皇室嫡亲正统,诸侯“太子”改称为“世子”。无论是太子还是世子,在皇帝或者诸侯王过世以后,可以直接继承其统,使用其权力。这是一种非常未雨绸缪的权力继承预备方式。所以,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对于太子的人选就尤为重视。有时候,是在皇子很小的时候(多个嫡子),如果确定资质不错,那么,就可能直接立为太子,并对此人进行正式的帝皇教育;而有时候,皇帝资质不错的皇子比较多,那么,也有可能会进行一段长时间的选择。储君的选择也会根据皇子的情况有很复杂的不同。
储君往往被称作“国之根本”。因为,储君是皇帝直接订立的第一继承人,凡是皇帝驾崩,尤其是有可能会出现皇帝忽然去世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避免朝堂内外出现混乱的现象,储君的存在就成了稳定人心和大局的重要角色。所以,储君的订立无论是对朝廷的安稳、政治的明确走向,还是对皇子们的权力斗争,都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关于储君的立法,自从我国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来,后世帝王一般都以此为基本原则,立嫡长子,即皇后所生的长子为太子。一旦皇后无子,则立庶子中的长子。不过,除了“立嫡立长”的原则外,还有“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立储以爱”就是皇帝最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儿子(但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很容易发生权力斗争)。
储君的权力虽然不比皇帝,但是,也是非常具有威慑力的。比如,为了培养储君对皇帝工作的熟悉,储君拥有自己的“朝廷”,其中官员一并仿照朝廷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宫”,这也就是“东宫太子”的由来。皇权之外还有军权,储君拥有一只自己的私人护卫队伍,这就好比皇帝的禁军。正因为储君这个等同于君王副手的微妙身份,他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对下,必须建立自己的威严,表现自己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正统,同时,也需要适当行使某些皇帝赋予的权力,比如,很多时候,皇帝外巡,一般都是太子监国。故而太子权力非常重要。但是,对上来说,储君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度,因为储君只是储君,不是皇帝,在皇帝在位的时候,他没有权力过多地逾越君王。
而皇帝对储君的态度也是如此,他必须要保证储君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又必须时刻控制这种权力的膨胀。同时,皇帝也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如果过早地立储,那么,就有可能存在一些威胁性的情况,比如,权臣、外戚对储君的觊觎,可能会过早地出现党权之争;还有储君本身对皇帝构成的威胁,因为只要皇帝一过世,储君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位,这个时候,也往往容易出现皇帝和储君之间的争斗。例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之前关系都非常微妙。正是因为储君力量过于强大,而皇权又是能够约束其力量的存在,所以,叛逆弑君的可能不是没有。比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但是,如果皇帝一直不立储君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皇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由于储君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所以,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就不得不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他们既不能得罪储君,更不能开罪于皇帝。《清史稿列传七》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康熙三十三年,礼部向康熙帝上奏祭祀奉先殿时的仪注,要将皇太子胤礽的拜褥置于槛内。皇帝下令尚书沙穆哈将太子的拜褥设于槛外。沙穆哈请求康熙帝下旨在档案中记录此事,康熙帝却下令夺了沙穆哈的官职。由此可知,在储君与皇帝之间,大臣需要找到一个属于两方权力的平衡点。
正是因为皇帝对储君权力的关注与控制,所以在宋代以后,皇权不断加强,使得太子的权力不断变小。而到了清雍正发生了“九王夺嫡”,其成功登基后,鉴于自己父亲立储的失败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以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干脆不再公开立储。也就是说皇帝生前不公开宣布储君人选,而是悄悄定下储君,在皇帝死后才公之于众。而雍正自己正是用这种方式传位给了乾隆。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均以此法传位。到咸丰时,因只有载淳(同治皇帝)一子,无须秘密建储,这种方法就没有再用。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帝接连无子,密储制度名存实亡。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与荣禄商议废黜光绪,立载漪的15岁儿子溥儁为皇帝。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诏入宫,封为大阿哥,但外国公使均不承认,慈禧太后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因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后来,随着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这一点在明朝的历史上比较多见。